青岛电子学校:成就学生 幸福家庭 奉献社会
摘要:青岛电子学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全国101所国家级计算机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之一,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点。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奉献整个社会”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积极铺就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之路。
青岛电子学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全国101所国家级计算机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之一,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点。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奉献整个社会”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积极铺就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之路。
一、学校概况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水平学校、山东省优质特色校等200多项荣誉,8次获得青岛市局属学校考核优秀等次。
学校现有市南、市北两个校区,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电气等三大类等10余个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教职工200人,专任教师16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100%,研究生学历教师57人,正高级讲师3人、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名班主任4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特级教师2人、省青年技能名师2人、青岛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0人、市优秀教师4人、省市级教学能手32人。
二、办学优势
多元创新的办学模式。学校是山东省首批中高职一体化试点学校、山东省首批3+4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学校、青岛市首批普职融通试点学校、青岛市首批五年制贯通试点学校、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和校企一体化试点单位,也是青岛市首个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职学校,更是全国首个在海外建立分校的中职学校。
丰富畅通的办学层次。学校搭建起3+4分段培养本科、3+4国际本科、3+3+2国际硕士、初中后五年制高职、综合高中、职普融通、中专等人才培养平台,畅通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对接产业需求的优质专业。学校积极对接24条产业链人才需求,积极打造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物联网专业集群。率先开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全力服务青岛“六个城市”建设,为青岛建设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职教集团的辐射带动。学校牵头成立了青岛电子信息业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被评为山东省骨干职教集团,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行业协会的领先优势。学校是全国工信行指委通信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工业互联网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单位。学校牵头制定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专业》等两个专业教学标准,牵头制定全国通信行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中职),制定山东省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开办中加、中日、中美多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建设中德电子能力中心、建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青岛教学中心。建设了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分校,筹备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班·墨学院”,构建起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五个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双向赋能、深度融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学跟着产业改”。开展工匠班培养,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双主体、双导师、双标准、双课程、双认证、双文化、双课堂、双评价、双身份为“九翼”的“一线九翼”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高质量办学事迹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工人日报》刊发了《在课堂高度还原生产一线》一文,报道了学校“课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镗出校企合作双赢之路。”《光明日报》刊登学校文章《吹响职业教育行动号角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了学校《育技能人才,筑大国工匠》办学事迹;《青岛通讯》报道了学校《聚焦技能人才培养铺就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路”》;山东教育报、学习强国、青岛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网、今日头条、青岛电视台、青岛新闻网、大众网等媒体2023年累计报道70余次。2024年3月,崔西展校长作为全国唯一中职学校代表,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上做了《打造新电子,服务新经济,铺就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之路》为主题的交流发言,青岛电子学校优质办学案例在全国推广。
学校名称:青岛电子学校
学校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台东一路118号(市北校区)
青岛市市南区新昌路36号(市南校区)
招生咨询电话:0532-58587656、0532-58587657、13708980997、18661667017、13678843418、13969857581
学校网站:http://www.dzxx.qdedu.net或“青岛电子学校”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