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崂山很大,一千个孩子眼中它有一千种模样

2024-04-02 10:01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自征文活动上线以来,海尔路学校(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不仅参与热情高涨,投稿作品的质量同样令人惊喜。

青报教育在线讯 “这次学生们的征文作品,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谈及起自己班级参加“我的崂山我的家”征文的情况,崂山区海尔路学校七年级语文教师储毅难掩心中的喜悦,她说许多学生作品中关于崂山区过去样貌的描写,都让她有身临其境般的阅读感受。自征文活动上线以来,海尔路学校(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不仅参与热情高涨,投稿作品的质量同样令人惊喜。

据崂山区海尔路学校初中部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赵玮介绍,初中部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这次征文题目的创作,最后由同学和老师们共同评选出的正式投稿作品数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几乎每篇都写出了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崂山区海尔路学校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八年级语文教师张丽丽表示,学生们能写出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是因为“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个题目大有文章可作。她说:“崂山很大,每个孩子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经历也各不相同,只要学生们都能从自己的真实经历着手,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就能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七年级学生朱舸和八年级学生刘艺瑶,都是生在崂山里的“崂山娃”,后来他们又都跟随父母进城居住。二人一致表示:“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每次回去探亲时,我们总能在村里发现各种各样令人惊喜的变化。”在拿到“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个题目后,他们都选择通过老家所在山村的变化,描写整个崂山区的巨变。

“于外婆而言,崂山是消失的故乡。于妈妈而言,崂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于我而言,崂山是温暖的家。”这是八年级学生所欣玥作品里的一段描写。她说自己看到“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个题目后,一下子想到外婆和母亲分别讲述过的她们与崂山的故事:外婆生于崂山,却在童年时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跟随家人“闯关东”离开故乡;母亲长于他乡,却在成年后回到故乡并亲眼见证了崂山从荒凉到繁荣的华丽转身。对于生在崂山、长在崂山的所欣玥来说,外婆的崂山、母亲的崂山以及自己眼中的崂山各不相同。于是她便萌生了以外婆、母亲和自己的不同视角来描写崂山想法。三代人、三个视角、三幅画面,将后崂山的沧桑巨变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于这次征文活动,崂山区海尔路学校初中部副校长李兆明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学生们以‘我的崂山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家国情怀的升华。”而七年级学生王云飞创作心路便印证了李兆明副校长的观点。王云飞的父母都是“新崂山人”,她说从自己记事起,崂山区就是一片高楼大厦的样子,此前自己也总是下意识的以为崂山区一直就是如此。是这次征文活动,让她有了回家翻看旧相册,了解崂山区以前模样的想法。“爸爸妈妈来这定居,恰好崂山刚刚建区不久的时候,相册里平房、土路、筒子楼的景象,和现在的崂山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参加这次征文活动,让我由衷的为自己作为一名‘崂山人’感到自豪。”

采访末尾,王云飞和同学们在回答“完成征文作品后,你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一致表示:“当我们知道过去三十年间崂山区在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就总是忍不住想象,再过三十年崂山区会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青报教育在线 王四新

附件:崂山区海尔路学校投稿作品选登


崂山灯火

崂山区海尔路学校王云飞

时光清浅,岁月流转,那些朝朝暮暮,如同海边的沙子,被潮汐吞没,沉入大海。

偶然间,我找到了本陈旧的相册。摊开相册,我静静感受着三十年前崂山区浪花拍打海岸的声音。

以往静谧无声的海岸热闹起来了,打渔人出海一个星期,带回一船的鱼。一个个小渔船停在岸边,上面缠满了海带和海藻。打渔人们随意地靠在码头上,脸上满是热情和骄傲,向可爱的孩子们讲述着海上的故事。

老渔夫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赶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车。车子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着,经过一片片的麦地,经过一排排的小平房。因为刚下了一场小雨,土路变得十分泥泞,有好几个人的自行车都陷了进去,在一旁抓耳挠腮,毫无办法。田地中的蔬菜则是被刷洗得很干净,在夕阳的照射下,微微泛着点橘色,映着晚霞,很是好看。渔夫在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终于到了家。推开房门,小女孩高兴地说:“妈妈快看,爸爸披了一身星星回来了。”

而在另一边,筒子楼下,一对少男少女正依依不舍地分别。天上星光灿烂,人们都已沉沉睡去,只有这对情人还在进行无声的告别。少女穿着碎花裙,月光照在她那小小的身躯上,异常柔美。少年推着辆自行车,又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在流星的陪伴下走远了。

筒子楼下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高高的围墙,滴着水的屋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热闹。老筒子楼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在日复一日悠长平淡的岁月里,折叠成了一张张散发着古旧暗香的老照片。

合上相册,我漫步在如今崂山区车水马龙的街头,城市的繁华被天边的落日和旖旎的风光映衬得十分耀眼。在如今的崂山区,高楼林立,灯光在人群中跳跃,描绘出了一幅流动的油彩画,吸引着行人的目光。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万家灯火将城市包裹,照亮了这个不夜之都。

走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看着靠在大游轮旁的破旧渔船,猜测着它的年龄,霓虹灯光点缀着天际线,如繁星般闪烁。曾经的小渔村已经化作了炊烟,变成了云彩。三十年的变迁如同走马灯,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旋转着。

 

抬望眼,观沧海巨变

崂山区海尔路学校 朱舸

“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崂山历史悠久,在上古时期,人文初祖轩辕帝就曾登劳盛山,秦始皇在两千年前于此设琅琊郡。现如今,崂山各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几十年间,我和父辈、祖父辈都见证着自己的家乡——大河东村的沧海巨变。

在1958年,崂山人民公社化运动进入高潮,大河东成为“大河东生产大队”,大河东的剧变就此开始。在我的祖父辈那个年代,大河东自然条件虽好,生存环境却极差。泥泞小道,荆棘丛生,先祖们衣不遮体,食不饱腹,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好转。在那时,域内没有电话,村里的人们沟通十分不便,人们对“电话”一词十分陌生,只知其名,不知其物。人们只能去邮局发电报。电报按字收费,价格昂贵,按字的数量计费。不仅如此,电报的速度也十分缓慢,一般信件较远的省份都要等一个星期。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大河东村安装了第一部电话,话机是老式的摇把式,电话线是两条铁丝,各村共用一条线路。虽然设备简陋,但在第一次通话开启时,村民的心想必一定是激动的吧。

20年转眼过去,随着改革开放,村中的经济也变好了许多,村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大河东世代的水源都是水井,就是缺一座水库。在上世纪末,大河东军民共同努力,一砖一石,都是村民们昼昼夜夜垒上去的。历时四年,一座库容量440万、流域面积十三平方公里的水库横空出世,解决了上千亩地的灌溉问题。时隔三十年,村民们提起这座水库时都面带笑容,充满自豪,仿佛这并不只是一座水库,更是他们的骄傲。

在本世纪,大河东开始修建大河东客服中心,向旅游业的方向发展。在新时代,这片古老的地方也焕发着新的生机。乡亲们奋斗创业,告别小农思维,养殖业、畜牧业等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河东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不正映射的是崂山区的发展状况和历程吗?近些年来,沙子口街道处、中韩街道处、金家岭街道处等地发展迅速,不仅得益于优异的自然环境,更源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经济发展特点。现在,一个历经巨变、焕然一新的崂山正向我们走来。

 

崂山脚下的那条巷子

崂山区海尔路学校 刘艺瑶

小的时候,常听老人讲起,“女大十八变”,崂山,也像一位妙龄少女一般,在不断变化。

关于我儿时的记忆,可以说是,全部浓缩在一个崂山脚下的小巷子里。巷子里,住着年过花甲的奶奶,因为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从我记事起,就一直跟在奶奶身旁,因为巷子在崂山脚下,爬上天台,便可看见崂山的全景,那时的我,很小,很瘦,奶奶,很矮,很壮。

奶奶出生于1958,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思想还未健全,就这样,她出生在了一个极为封建的家庭里,因为家庭贫苦,住的就是小茅草屋,再加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平常只吃一些挖的野菜和地瓜干吃,至于肉类和面食,只能在过年的餐桌上吃到一点,我的奶奶,很瘦,很小。

奶奶喜欢山水,喜欢诗文,喜欢古人的那番情谊,为什么?她说:“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没有古代的试错,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不亚于欧洲国家的工业水平,为何不得喜欢?”落日的光,映在老人的脸上,老人向远方的山看去。

记得儿时,炎炎夏日,我奔跑在巷子里,在来往的人群中穿来穿去,终于找到那个卖冰棍的大叔,跑到他跟前,拿出奶奶给的一块钱,递给大叔,可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说:“嗨,这点算啥,不要钱”那时候小,什么都不懂,只听奶奶的话,执意要把钱给他,大叔无奈,接过钱,给我拿了两个冰棍,我接过冰棍,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夏天那热烈的风,打在我脸上,我却没有丝毫痛感,嗦着手里的冰棍,听着稀稀拉拉自行车的铃铛声和持续的蝉鸣。

和奶奶爬崂山,那时的崂山,还有很多路没有修好,全凭意念往上爬,爬到一半,休息一下,拿出自己带的面包和水,吃上一口,感觉自己身上的疲惫都被抹去,太阳照着我们,火辣辣的,奶奶脱下外套挡在我的头上,为我遮蔽太阳。终于,爬到山顶,可真是“草木参天颤动,万千圣灵浑然。”很累,但很快乐。

过去的时间,很久很久,无法挽回,在我五岁那年,父母就带我来到了市区,后来就很少会回去了。

时间过去,也很好。

当我再次回到那条巷子,我看到了久违的房屋,很亲切,很陌生。我走的这段时间里,屋子翻了新,外墙刷上了一层白漆,屋子外种了一棵香樟树,红色的瓦片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推开大门,看到院子里的躺椅上坐着一位老人,老人老了,瘦了,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力了,但当我走过去,蹲在她的身边,她却又紧紧的用力的,抱住了我……

我站起身来,搀扶着老人进屋,老人示意让我坐下,却又抱住了我,我知道,她想我了,过了一会,老人看着我,对着我说:“瑶瑶,有没有好好吃饭啊?好好的,乖乖的,听爸爸妈妈的话”她抚摸着我的头,眼睛里藏着数不尽的思念…...

中午吃过饭,我走上天台,看着对面的山,这些年来,崂山的生态环境治理越来越好,山上的路也修的差不多了,看着崂山下的公路,车水马龙,谁能曾想,以前的这里还是一条山路。出了门,走到巷子里,和以往一样,寻找着那位卖冰棍的大叔,却不知,他去年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看着以前他卖冰棍的小车,早已长满苔藓,又看了对面的自助冰棍售卖机,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欣喜?遗憾?

过去了十多年,巷子里的好多都变了样,人、风景、建筑、交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唯一不变的,就是奶奶,她对我的爱,对崂山的爱。她一辈子都生活在崂山的脚下,她离不开,离开了,就念,就想。

老人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改革,直到最终的科技中国,崂山变了,青岛变了,山东变了,国家变了,变得强大,变得民主,变得辉煌。

“时代是出卷人,国家是答卷人,我们是阅卷人。”历经了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祖国终于在滚滚浪沙中砥砺前进,开始在世界丛林中崭露头角,在时代的浪潮中踏浪前行。

以吾辈之力助中华梦,共换家乡新面貌。

 

云散风流岁月迁

崂山区海尔路学校 所欣玥

于外婆而言,崂山是消失的故乡。

曾多次听外婆提起,她出生在崂山,大约四五岁时随父母离开,依稀记得家中有好几间大平房。太姥爷会开车,但不认字,与一个能识字算账的把兄弟一起经营店铺,一家人虽然辛苦,但吃喝不愁,是外婆童年最幸福的时光。但不知何故,那个识字管账的兄弟,一夜之间卷跑了所有财物。心灰意冷的太姥爷选择离开崂山,领着一家老小去闯关东了。

也许是后面的岁月过得比较辛苦,崂山成了外婆最美的梦。六七十年后,妈妈曾带外婆在崂山找了一整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她那些斑驳的记忆变得愈加模糊,最终一无所获。但我知道,那些消失的崂山旧景,依然活在外婆的梦中,带给她许多温馨的慰藉。

于妈妈而言,崂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妈妈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崂山工作,如今已有二十年了。从一无所有,到成家立业,成为崂山新市民。这是妈妈最珍贵的二十年,也是崂山高歌猛进、飞速发展的二十年。妈妈说,初到崂山时,没有地铁,没有海底隧道,没有跨海大桥。从崂山去黄岛犹如一场远征,先坐公交再坐船再转公交,让人筋疲力尽。如今的崂山已开通地铁2号线,4号线、11号线,城市交通纵横经纬,风驰电掣,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那个时候的崂山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逛街购物很不方便。如今二十年过去了,金狮广场、万象汇等多个购物中心坐落在家门口,商业繁华、购物便捷,让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于我而言,崂山是我温暖的家。

我有幸生在崂山,长在崂山,享受着崂山腾飞带给我的幸福生活。周末,游玩放松的场所越来越多,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我可以尽情欢乐。“非遗民俗节”、“国乐潮韵”等政府举办的诸多文化活动,帮我开拓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在我们的新学校里,建有科学实验室、游泳馆、各类专用教室;在课堂上,我们使用电子黑板、智慧纸笔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崂山的繁荣经济,为这一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何其有幸生于此!

祝福我们的崂山,如喷薄而出的旭日,光芒万丈。再过十年,我们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让我们共同努力,奋发向上,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