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小学生质疑的《牛郎织女》,教师该怎样教?

2023-12-12 17:27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泥土中长出的花。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皆有其特定的背景,也表达了某种具体的情感或经验。在面对文本时,学生若有自由态度、批判精神和对话能力,或许会能从中读出知识之上的意义,收获文字背后的财富,实现思维的发展。如何基于文本本身、考虑学生实际,进行更有意义的教学,是教师可以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日,“小学生质疑课本里的牛郎织女”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热议。有教师在教授《牛郎织女》一文时,不少学生对文章中牛郎“偷衣服”“看仙女洗澡”的行为提出了异议。对此,部分网友认为神话故事的情节本身是虚构的,不用进行过多讨论。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这类行为,是思想的进步。

实际上,学生对这则故事的质疑并不少见。据报道,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曾遭遇类似的情境,有人不知所措间忽略学生的声音,也有人鼓励学生就相关情节展开讨论。诚然,作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故事中传递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那时普通民众的追求,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学的重要载体,但故事流传至今,某些版本里牛郎的部分举动确实很难令人认同。

近年来,对语文教材中若干篇目的讨论频频受到关注。既有“天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降大任于是人”,“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这种关于具体字词的论争;也有“《水浒传》应从课文中清除”“该如何应对学生对牛郎行为的质疑”这样有着很大讨论空间的话题。不少教育者困惑的是,引起争议的这类文章到底该怎么教?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重要意义是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提升表达,因而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质疑,教师应秉承的态度是允许讨论、鼓励表达。特级教师余党绪曾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能够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若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生成性的教育情境,教师不妨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启发他们的判断与选择。

《牛郎织女》是统编版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复述故事与缩写故事”,教材中还提供了若干具体的操作方法。《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几经更改,在若干情节上有诸多变式,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撰文论及《牛郎织女》的教学时曾提到,若只是围绕教材中提到的方法开展教学,“则会仅在故事表层滑行,尚未触及故事内部肌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何有的内容可以‘缩’,有的内容则应留,创造性复述的‘创造’边界在哪里”。他围绕“民间故事是随意编就的吗?”“民间故事可以怎么改动?”两个问题,出示了不同版本牛郎织女相会的片段,引领学生把握关键事件,展开了情趣与理趣交织的讨论。我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也许会更为深入,指向理性思维的教学也会多几分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泥土中长出的花。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皆有其特定的背景,也表达了某种具体的情感或经验。在面对文本时,学生若有自由态度、批判精神和对话能力,或许会能从中读出知识之上的意义,收获文字背后的财富,实现思维的发展。如何基于文本本身、考虑学生实际,进行更有意义的教学,是教师可以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作者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