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河南教育厅新政,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2023-10-11 10:03 中国教师报

摘要:国庆前夕,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一项针对性文件,规定全省学校中秋和国庆假期不许“偷工减料”,一定要放满8天。全河南的师生包括高三学生,为此享受到完整的八天自主居家时光。

国庆前夕,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一项针对性文件,规定全省学校中秋和国庆假期不许“偷工减料”,一定要放满8天。全河南的师生包括高三学生,为此享受到完整的八天自主居家时光。传统的假期模式早已让学生身心压抑,而河南省新任教育厅厅长毛杰签署发布的这一文件,在河南教育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也引发全国网友的海量赞美:“河南教育不能没有毛杰,中国教育也不能缺席毛杰式的教育官员。”

毛杰厅长主张:“高考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竞争方式,而不应陷入极端内卷的困境。”为此,河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之一便是借这次国庆,一举改变河南教育假期不休的现实。在相关表态中我们看见,毛杰还计划逐步减少星期日的学校活动,给学生腾出时间陪伴家人、参加社会活动,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减少周考频率,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

河南教育的新政气象,究竟带给全国区域教育治理怎样的启发?

启发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功夫在诗外

我们都知道,阻碍基础教育转型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源于三个认知误区:通过“加量”可以实现“增效”,将“好成绩”等同于“好人才”,把“替孩子选择”当成“助孩子成长”。

而想要破除这些观念误区,就必须推动学校正确处理“六对关系”:一是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二是作业量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三是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四是学习成绩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五是共同素养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六是规范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毛杰在一次会议上回忆自己担任外国语学校校长期间,当时的补课时间也特别多,学生放假时间自然很少,然而学业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当她升任郑州教育局长、教育厅副厅长直至厅长后,才从全局结合经验,认识到保障学生休息和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功夫在诗外,不能再靠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了。而且,知识、能力和素养,五育并举,才是教育正确的评判标准。

她很认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接受访谈时说的话: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地方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毛杰认为这段话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

启发二:推进教育变革,需要更多人“敢为天下先”

河南师生都享受了一个完美假期,包括“完全不敢想象”的高三师生,大家都呼吸到了自由学习的新鲜空气。人们希望能够涌现更多的像毛厅长这样敢于破冰、敢于碰关键问题、敢于打响第一枪的教育主政官员,用智慧和勇气,推动学校教育以内在规律去办学,在人的成长方向上育人。

轰轰烈烈的“双减”政策推出两年后,基层多少有些乏力。这次河南教育“放大招”,再一次将“双减”拉回了C位,再添一把柴火,帮助一线管理者在教育生态转型的道路上重拾信心。有人甚至呼吁,河南省教育厅“宜将剩勇追穷寇”,比如进一步完成小初高全部学段双休;各学段严格规定上学时间、晚自习统一时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犯必罚。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本次新政能借样板示范,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不仅意味着河南省的高中生未来有机会迈向全新的学习模式,甚至大量的学校将因此而改变教育生态,重置师生关系,让校园成为让人真正成长的地方。

启发三:有效的教育变革,必须“打蛇打七寸” 

舆论普遍认为,普通高中的“集体裁军”就应该由省教育厅抓,因为高校录取是以省为单位的;义务教育的“集体裁军”就应该由地级市和县(市、区)教育部门抓,因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是坚持属地招生原则的。

的确,河南省教育厅一出手就抓住了关键:第一、全省统一放假;第二、谁违反处理谁。

首先,高考是省内竞争和选拔,只要省内都放假,那就是公平的。不从事教育,就不了解这种极度内耗对学生的伤害。以高中为例,学生每日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八节正课,一个早自习,一个午间训练,一个下午自习,四个晚自习,假期还要补两轮课,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真正放松的时刻。

然而,在官本位机制下,仍然有人前赴后继,不断蚕食学生的休息时间。所以毛厅长的第二招就是“谁违规处理谁”,直接打在“七寸”上。于是,多少年屡禁不止的补课,说停就停了。

由此可见,整治补课,减少内耗,就应该从“七寸”抓起。“在行政推动之下,以乌纱帽为代价,做好一件事并不难。”所以,不要对中国教育这些年的沉疴痼疾想得那么难,行动起来,立足自身去做出改变,去找到问题的“七寸”,学校转型正当其时。

启发四:建立信任、协调各方利益,才能共赢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各类校外培训行为作出明确规定,自2023年10月15日起施行。国家颁布此规定旨在持续推进“双减”,用心良苦,但坊间热议的焦点在于:

1. 学生的负担并没减下来。如今,学生上学时间特别长,作业特别多,尤其是高中,假期周末都在补课。

2. 家长的负担并没减下来。如此操作以后,补课的费用更贵,风险更大。

3. 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并没有解决好,靠学生努力和家长出力也都难改变了。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向往的差距,是现行职业分配差异与人民对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向往的矛盾。如果教育的导向是公平与素质,教培就是很好的润滑剂。如果教育依然延续“零和游戏”和“剧场效应”,即使禁了教培,内卷的局面也难以扭转。

因此,不能扬汤止沸,必须釜底抽薪,在社会各界建立信任、协调好多方利益,形成共赢关系。要继续在深水区改革,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改革学区制、高中多样化发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把导向调整到素质教育目标上来;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双轨制,加强社会保障,真正体现“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当然,像河南教育厅先从治标开始也是特别好的。鼓舞了人心,引发了社会关注,大家都开始为河南教育出谋支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严控教师有偿家教,如何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如何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才是治本之策,但每一仗,都不可能轻易获胜。

犹记得全国人大代表唐江澎校长说:“朝着正确的前方,设定有限的目标,坚持探索专业的路径,相信时间的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也不要急,积小胜为大胜。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为则必成。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惟愿这次河南教育厅新政,能够引发连锁反应,为中国基础教育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