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内容,是假期里的“必需品”吗?

2023-07-21 17:07 人民教育

摘要:暑假来临,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么长的时间不能荒废,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有必要让孩子在假期里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内容吗?

暑假来临,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么长的时间不能荒废,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有必要让孩子在假期里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内容吗? 

预习为课堂导航,助力认知的有效卷入

先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聊起。我们都知道,“预习”环节是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呢?为什么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不是上课直接听讲呢? 

那是因为每个人来到课堂,其实是带着自己对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原有经验来的。如果课堂的学习不能将原有的经验有效卷入,那么这个课堂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孩子很难产生兴趣听下去。 

就好比现在要给普通人讲授一节天文知识方面的课,相信大多数人是一点也听不下去的,因为完全不懂;但同样一节课,那些天文爱好者也许就会听得津津有味,那是因为这节课卷起了他们的已有认知和前期概念,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才可能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 

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说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适度了解一下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感知为概念铺垫,增强新知的理解能力

举例来说,下学期二年级小朋友就要进入三年级了,孩子们将会迎来数学学习中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千克和克”。 

说熟悉是因为这个概念好像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说陌生是因为孩子确实很难遇到。而且我们日常生活中去买东西时候,大多时候还不喜欢说“千克和克”,总喜欢说“几斤几两”。别说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就连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能够弄清楚“千克” “公斤”“斤”“两”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学习这些概念前,孩子完全没有关注过,没有感知过,没有了解过,那么,老师上课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很可能就是天书,走神、发呆不说,烦躁做小动作也是必然。即使老师在上课时使用再多的直观教具,给予学生再多的操作时间,变换再多的招式,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不太可能让全班每一个人都来操作、感知、理解、表述一遍。

再比如说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以苏轼这首《赠刘景文》中这一句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说的是那曾经的碧叶连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已经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风挡雨了。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没有见过那映日荷花和接天莲叶,他怎么来理解这“荷尽”的枯萎净尽呢?

所以,一节课下来,体验越深刻,预习越充分,前概念越丰富的孩子,学习新知的难度就越小,理解新概念的能力就越强,客观上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很厉害,一学就会,从而产生自信心。时间一长,孩子的前概念积累得越多,学习能力就会越强。 

补漏与体验并行,克服学习的薄弱环节

进入三年级,学习新知时所需要的基础性、事实性的知识积累也会越多,所有在一二年级所学习的内容都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支撑。所以,利用假期对一二年级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应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奠基性的知识来不得半点含糊。(如果家长不是很清楚自己孩子的薄弱点在哪里,建议和孩子的老师私下沟通了解。)

比如说,三年级要学习的“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这两个篇幅占据本册书一半以上的重要知识点,它所需的基础性知识就是乘法口诀表和加减法计算,当然还包括最让孩子头疼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如果这个基本点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都没有过关,可想而知孩子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阻碍。

除了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之外,我建议要多带孩子外出体验。比如,感受一下艳阳高照和乌云密闭的不同,或是观察一下花朵在艳阳下与暴雨中的异同。又比如,经常带孩子去超市、菜场购物,让孩子帮忙拎拎东西,感受一下几克重量与几千克重量物品的差异……

经历和阅历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不要总是把孩子关在“金丝笼”中。虽然好吃好喝的生活看似非常舒适,但孩子们却缺少了最重要的成长体验,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限制和伤害。

生活与学习结合,构建知识的良性循环

可能也有人说,如果在家都预习好了,还要到学校去学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引导是很零散、个性和生活化的,相对而言在学校的学习是比较系统、完整和全面的,二者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并不赞成在假期把下学期课本内容完整学习一遍,因为你的提前学习补不上缺乏的生活实践经验,补不上缺乏的用来支撑课本知识点所需的已有认知。如果提前学习只是机械记忆或是刷题过关,那么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认知一定又会回到学习之前的前概念,因为这次学习并没有卷起他的原有理解,所以,有些孩子即使提前学过依然效果不佳。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句话,孩子能否顺利地完成新知的学习,和他的已有认知是否被深度卷入有着很密切的关联。被卷入意味着孩子可以开始进行思考,大脑神经开始运作、开始产生新的链接、开始形成新的认知,学习才真正发生了。要想有这样良好的循环发生,就需要在学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了解未来学习的内容;其次,要对此做好相关的预习功课,要有广泛的相对深入的事实性知识基础;第三,要加强刻意练习训练,便于基础性知识的顺畅提取。 

综合来讲,为未来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十分必要,但是单纯地提前学习课本知识大可不必。假期中与其囫囵吞枣地抢跑,倒不如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让其成为未来学习的扎实前概念。 

最后,每个孩子的认知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不同,所拥有的前期概念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太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适合所有孩子。所以,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现状,采取适合的学习模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