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暑假期间,家长如何更科学地陪伴和教育孩子?特级教师列出建议

2023-07-19 16:11 中国教育报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有《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发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教育,那么,如何在陪伴中构建良好的亲子教育生态,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呢?

暑假来了,父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伴和教育密不可分,很多家长会利用难得的假期营造亲近孩子的氛围,同时也希望好好地教育和引领自己孩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有《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发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教育,那么,如何在陪伴中构建良好的亲子教育生态,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呢?

亲自陪伴,温情成长

尽管是假期,在亲子陪伴中,父母要以贯穿一致的适当方式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被关爱。

第一是营造氛围感。比如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张贴或陈列一个学期以来孩子的作品与奖品,不断叠加孩子获得的荣誉,激发信心,让孩子充分感知自己的重要性,营造浓浓的家庭氛围。拥有自己“领地”的孩子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使他自信。

第二是营造安全感。假期有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需要多多对孩子表示认可。比如教他从小认可自己的长相、认可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缺点,若孩子眼睛小就说只要特别有神就很好看,若个子矮就认可他只要精明就特别棒,若很胖就认可只要心胸宽广就能获得生活上的幸福,认可能培养自信,安全感来自认可后的自信。

第三是给予信任感。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如当孩子满怀期望地提出:“爸爸,假期可以放松一下啦,能不能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你工作忙一时不能满足他,则要告诉他具体时间:“等爸爸忙完这一段,周几就带你去,好吗?”避免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购买物品、出游等征求他的意见,注意询问技巧,避免简单的“你想买什么”“你想去哪里”,而是“你想买A还是B”或“你想去科技馆还是博物馆”,给合理的选择范围让他自己做合适的选择。

第四是温暖与共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创设温暖共处的空间,不要嘲笑孩子的解题能力弱、学习成绩不好等,不要“自己不行,要你行”苛刻要求,在你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孩子,给予共情和温暖的帮助;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老实告诉他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畏惧心理,从而增加自信;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今天你来做家务,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用温度与共情,内化孩子责任意识。

情感神经科学认为,亲子陪伴所营造的充满关爱的亲子环境是大脑的培养基,决定着大脑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环境构成了孩子的自信、温情、包容、善于共情等爱的能力,是得以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机而教,潜移默化

假期与孩子共处的日常,会遇到很多孩子不解的事,需要家长“相机而教”。很多时候,家长在处事过程中,孩子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影响。

首先,注意捕捉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教育时机。在平时生活中,抓住随时随地看到的、遇到的事和物进行教育。草地上,女儿把手上的餐巾纸丢在一个垃圾较多的地方,爸爸俯身捡起,并提醒女儿说:“这儿有垃圾,说明有人不文明,我们是文明的孩子,不要跟他们一样哦”。跟孩子一起把餐巾纸送到很远的垃圾桶中;红灯还没结束,很多人看到已经没有汽车经过,就纷纷开始过马路,爷爷牵着孩子也想走,爸爸拉住了爷爷,孩子马上说:“爷爷,红灯停,绿灯行哦”,爷爷开心地表扬了孩子,爸爸冲着孩子点了点头。

其次,是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比如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家长需要引领阅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爸妈很爱学习”;让孩子不玩手机,家长在家里需要把自己手机放一边(见表1)。

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需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教育时能捕捉时机,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孩子自己去领悟、理解,把外在教育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自我教育。

恩威并济,携手共育

假期,没有了老师的引领和教育,父母之间的教育需要步调一致,为孩子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支持与帮助,在个性培育和习惯养成方面需要实现不同角色的担当,有阻止的力量,也有释怀的疏导,促使孩子在教育中明理,在互动中实现自我成长。

家庭教育,一头系着恩,一头绑着威,在孩子个性培养中,要用“威”去淬炼完善,用“恩”去温暖。

小A三岁前在外公外婆家长大,回到家个性张扬,肆无忌惮。一次,因不想吃饭把饭倒在桌上并发出嘻嘻的笑声,妈妈生气地让小A把桌上的饭自己打到碗里,小A不听摔了碗。爸爸见了提醒小A自己拿起来,见小A不听还踩上一脚,爸爸照着小A手心轻轻地拍了下去。小A瞬间哇哇大哭。爸爸把小A拉到卧室:“自己想好,什么时候准备自己来把桌上的饭重新打回碗里,再出来。”小A哭了5分钟左右,见他拿了一个自己的小包,从房间出来,说了一句:“我要回外公外婆家了。”妈妈正准备说点什么时,被爸爸用眼神制止了,爸爸说:“那你走吧!”“我走了哦!”小A转头朝门内看了看,见爸爸妈妈没有出现,呆呆地站在楼梯上有点发蒙,在小A的想象中应该不是这样的,思考很久之后,见房门还开着,缓缓地回来,自言自语地说:“算了算了,我就吃了吧!”自己把桌上的饭打回碗里,让妈妈用微波炉加热后,小A吃完了那一碗饭。从此之后,乖乖吃饭,一直到成年再也没有说过离家出走。

的确,父母双方的教育各有意义,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方向上要保持一致,扮演的角色要有所不同,就如小学课文中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母与父,让孩子总是要在激励和鞭策中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冷静严谨的态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确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方向性引导,一件事重复多次,会让人在潜意识中形成“应该怎样”的概念,在孩子行为方式形成的初期,家庭教育需要携手共育,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规范言行与心育跟进和谐统一。

平等交流,科学引导

假期中,父母与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了对孩子细碎化地纠错与引领。父母需要保持耐心,循序渐进,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在细碎日常中能和谐交流。平等的日常交流,是和谐家庭的保障,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要能搁置争议,冷静一会。比如寻找一些共同话题,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影片,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来化解一些矛盾,让孩子感受父母和自己亲近的一面,或对他的一些不同观点表示感兴趣,鼓励他说出这些观点的由来及对这些观点的看法。平等相处和交流是给孩子自信的阶梯,可以寻找教育中的快乐,助力孩子快乐成长并成为一个丰富积极的人。

二是陪伴教育中的成长规划。孩子成长需要父母做一些规划,比如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引导和培育孩子特长学习并发现孩子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共同陪伴,相互鼓励,经常让孩子表演或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予适当表扬,舍得陪伴和投入;多让孩子历练,让其从小见多识广,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支持孩子的梦想,帮助孩子学会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并提醒他执行。

三是适切孩子个性成长的培育。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处的学习环境及个体自身见识不同,教育方法不尽相同,父母切不可在教育方式上“一劳永逸”,需要学习并深度了解各年龄段成长心理,加以个性化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比如小的时候,让孩子独立自主,学会在生活中脱离依赖;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用缓和的语气同他一起分析这次经历,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具体表扬;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的过错,学会分析如何避免过错,让孩子有经验去面对及避免出现重复错误;在长大一些,当孩子有自己的自尊时,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避免妒忌心理,以求做更好的自己;让孩子不时地当家,自己来做决定,以锻炼孩子自我选择的能力;若是青春逆反期,要善于理解孩子内心需求,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以同龄人的语气和表述方法来沟通。

家庭成员的平等交流,要做到“人在,心在,孩子几岁,你就几岁。”解忧孩子的烦恼,正确引领其良好品质,在孩子的内心埋下潜意识的善良种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利用好假期,陪伴孩子温情成长,以修养潜移默化,父母双方携手共育,注重科学引导孩子成长。这不仅承载一个未来“人”的教育,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

作者 | 林志超,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西溪校区)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