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爆火,除了诗词,孩子还可以从中学什么?
摘要:《长安三万里》火展开了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对友情的讨论,对责任担当的讨论。披着大唐的锦绣外衣,讲述严肃的关于时代、关于成长的主题。现在,就请您带上孩子,来感受这一堂关于审美、人生、友情和家国的大课吧!
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
影片还展开了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对友情的讨论,对责任担当的讨论。披着大唐的锦绣外衣,讲述严肃的关于时代、关于成长的主题。现在,就请您带上孩子,来感受这一堂关于审美、人生、友情和家国的大课吧!
审美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大唐,多元、复杂和开放的取向,造就了她自由奔放、气势宏大的审美气象。
大唐之美,美在“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歌之境,美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书画之意,美在“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的建筑之盛……
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1 诗词之美
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其中诗仙李白共18首名篇,均入选中小语文课本,每一段诗句在电影里头都有对应的视觉印象,美得震撼人心。
尤其是《将进酒》一段,恢弘壮阔、浪漫飞扬——李白率领众人乘鹤凌空而起,飞越千仞瀑布,直上神仙宫阙。水波、星河,流光溢彩;现实、幻象,彼此交融。那是他在沉浮半生四处碰壁之后仅剩的一点精气神,一点与生俱来的元气。
一首首的唐诗,过去在教材里只有文字没有血肉。现在,终于有人把画面调出来了。让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让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是无聊时涂画的表情包,而是鲜活而浪漫的,穿越时空带来共感的那个人。
学习,不一定是学习内容本身,体会那种情境也是特别美好的事。
大唐是诗的国度,长安是诗的韵脚,大唐之诗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文化DNA。
其壮阔的境界,浑厚的意蕴,活力和朝气,浪漫的情怀,包容了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
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欢笑、戏谑、叹息与痛悔,都和我们息息相通。
2 城阙之美
“骊宫高处入青云”“九重城阙烟尘生”,一曲《长恨歌》为唐代建筑描绘出无边春色。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雕塑,大唐艺术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
以唐长安城为例,它整个是一个中心轴对称图形,以显礼制与规整。相比于秦汉,唐代建筑体积逐渐缩小,彰显声势、炫耀技术的造型与烦琐的装饰也少了,而内外空间和审美细节却日渐完美和丰富,更注重“人”的观感体验。
而《长安三万里》则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长安、“二分明月是扬州”的秀美扬州,“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奇景,再到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的风光,都淋漓再现出来,可谓一幅活灵活现的“大唐旅游地图”。
3 礼仪之美
电影呈现的器物,华丽的明光铠、慑人的唐横刀、彪悍的唐军马,还有制举、行卷、浦江宴、题诗板、柘枝舞、吴道子的画、裴将军的剑、张旭的狂草、李龟年的音乐……诗意、壮美、考究、浪漫。
柘枝舞不是一言不合就跳起来,而是在对面的船上跳。隔着水声,隔着醉眼,退开半步的东方美学,刚刚好;叉手礼、碰酒杯时不能撞杯;李白葬吴指南时极具仪式感,是把米酒洒在墓前的包草上以示祭奠。
李白弹的那把曲项琵琶,琴头呈直角,和现在的形制不同。这种琵琶在隋唐时期才从龟兹传入中原,弹的时候是横过来的,有点像弹吉他。
而黄鹤楼上的诗板让人叹为观止,密密麻麻都是前贤的诗作。不论出身,不管贫贱,只要才华够就可以上去题诗。那背后是大唐的开阔胸怀。
人生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现实主义
李白和高适年轻相识,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代表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内心始终如一。
每个年轻人都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怀揣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变成了世故,理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无论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
高适,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的外在形象与李白截然相反,内心却与李白契合。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些人可能会气馁,但高适选择永不言弃,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高适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透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李白还是高适,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自信。当代的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理想和现实的掣肘而陷入内耗,而唐朝的许多诗人们相信自己可以跨越一切困难,实现梦想。
高质量的友谊需要一场“双向奔赴”
李白是高适的太阳;高适是李白的月亮。
李白交友,不看身份、不看性别、不看贵贱,能平等地欣赏所有人的才华,与高适初次相识,就能看懂高适心中的那团锦绣。
李白和高适、杜甫三人作为好朋友在梁宋之间漫游,“安禄山之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是李白和高适都是典型的中国人性格,即便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所谓“战败者”,却只有交集没有冲突,最起码维持着终生的友谊。
李白在长安还是红人时,曾邀高适来长安一聚,本以为会得到朋友提携的高适,在李白居所吃了闭门羹,赶到酒楼时,大醉的李白完全忘记了之前的邀约之举。即便如此,高适还是选择了理解。这对性格互补的朋友,可以映射到现实世界朋友相处的模式当中。
然而,因为身份不对等,注定了身处上位的人没办法完全理解下位人的处境,也注定了这段友情只会是单向的,李白视为最好朋友的人始终不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也帮不了他。
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过去纷纷扰扰大家皆已释然,最好的结局就是李白能坦然地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在小童说出最喜欢李白的诗时,能淡然回复“无妨”。
家国情怀: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是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
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李白初见高适,就为他写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视为知己。李白自己也有男儿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要学范蠡遨游七十二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的超脱,是他能在孔孟和老庄之间自由切换,进退有据,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
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洒脱不羁的个性,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胸怀格局,造就了一代伟大诗人,创造了千古流传的好诗句。
这大概是影片想传递给今日青少年的一种精神力量吧。
再看高适的人生。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荣耀感,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伟大种子,与岳飞的“精忠报国”遥相呼应。当国家正需用人之际,他可以年老之躯披挂上阵,建立功勋。于是,想起这个时代曾经披挂上阵的英雄: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想起那些在疫情、洪流、山火面前的最美逆行者们。
仰天大笑出门去,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许,培养孩子,不需要给他定点设计梦想,告诉他长大要当什么要做什么。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被打开,自我身份被定义,他的人生一定是有梦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