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2023高考三大“风向标”:为一线教学带来什么启示?

2023-06-12 10:26 星教师

摘要:高考的命题,是一线教师优化教学的“风向标”,纵观各科高考试题,我们总结出了三大亮点,并为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相关策略。

今年高考是统编版教材启用以来的首考。高考试题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强化了思维的考查。不仅如此,本次试题在命题形式上以情境为载体,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命题,是一线教师优化教学的“风向标”,纵观各科高考试题,我们总结出了三大亮点,并为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相关策略。

本次高考的三大亮点:情境、思维、全面发展

2023年各学科高考试题紧扣核心素养,在命题上凸显出教考衔接的一致性,特别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还突出了情境化与思维化两个显著的亮点。

促全面发展,育时代新人,立德树人,就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本次高考各门学科在命题上将德智体美劳与试题想结合,以立德树人为靶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今年高考物理设计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全国甲卷第14题以学生推铅球为背景,全国乙卷第14题以学生垫排球为情境,将物理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英语科试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材,合理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体现高考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引导。

在体育方面,全国乙卷完形填空题选取美国体操运动员Gabby Douglas在华人教练的培训下,经过刻苦努力最终获得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的语篇;新课标I卷完形填空题选取了一名越野赛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受伤的运动员背至终点就医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与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意识,在体育锻炼中锤炼意志,涵养体育精神。

在美育方面,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了音乐家Maxim谈论其担任柴可夫斯基公开赛裁判的经历的材料;全国乙卷阅读部分选取一位摄影爱好者如何拍摄出高质量风景照片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美育人。

在劳动教育方面,全国甲卷阅读部分选取作者Terri的DIY经历和DIY给她的生活带来好处的语篇;新课标II卷阅读部分选取阿比•哈拉米略和另一位老师在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带领学生养花种菜的经过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实践中养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高考生物精选试题素材,注重发挥试题的引导作用,在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方面下功夫。

新课标卷第32题展现运动时的生理变化以及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适应运动时的特殊生理需求,要求学生分析心跳加快、呼吸运动加快、血糖平衡、水盐平衡维持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思考各项生理变化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提升运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激发锻炼热情,强健体魄。

新课标卷第33题展现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的水鸟的画面,给予美的联想的同时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生态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地理试题在考查学生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全国甲卷第43题,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全国甲卷第37题(3)小题,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新课标卷第7~8题,以莲花盆为代表,反映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殊自然过程和文化审美价值。

不难看出,本次高考命题真正做到了将“五育”融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跨学科的思想。也启示着一线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强化五育并举的意识,在学科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展现思维的过程,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

思维是素养形成的关键,本次高考在命题上强化了对学科思维的考查,着重要求学生展现出思维的过程,对思维的方法、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数学全国卷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作用,突出素养和能力考查,甄别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过程。如新课标Ⅰ卷第7题以等差数列为材料考查充要条件的推证,要求考生判别充分性和必要性,然后分别进行证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推理论证。

而历史学科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和具有思辨特征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文综乙卷第34题围绕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找准题干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坚持内容改革方向,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努力发挥考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文科综合新课标卷第23题,结合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论题,考查学生对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件的逻辑关系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件的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粮食安全和强国复兴的重要关联,提升正确使用假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进而培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文科综合新课标卷第40题,以科学工作者培育多年生稻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到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辨识与判断这些思维的特点,认识并明确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领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注重辩证思维考查,着力创新精神培养,地理试题通过精心设问,突出试题的辩证性与开放性,在多因素交织并且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全国甲卷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辩证地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游客认知和体验旅游景观的影响。

由本次高考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可以发现,思维是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关键与重难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科思维方法,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

优化情境设计,将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

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今年的各学科考试在出题方式上重视通过真实情境考核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出题方式,加强考查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对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本次高考英语学科优化了情境设计,重视思维品质培养。例如写作部分除了写邮件等形式以外,还设置了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等形式。

全国甲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学校举办用英文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全国乙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考生以向校英文报投稿的方式,用英语描述学习一项新技能的经历及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新课标卷应用文写作设置的情境是外教准备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人一组,让大家课后练习口语,要求考生给外教写邮件说明这样分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这些精心设计的试题情境使写作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开放,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和概括信息,从自己的视角正确评判周围事物和不同观念,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物理学科全国卷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也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卷第14题设置空气中和水下两个“声波探测者”,生活场景跃然纸上;第24题以趣味浓郁的“打水漂”游戏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物理模型解释有趣的生活现象,体会通过科学指导生活实践的学习获得感,凸显物理学科从自然生活中来、到自然生活中去的科学魅力。

政治学科注重试题情境构建,提高考查载体适当性,为实现对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而创设适当问题情境。如文科综合新课标卷第38题选取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开展宪法宣传、主题教育、宪法宣誓等活动的事实为素材,创设指向法治意识的试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兴建宪法主题公园开展相关活动对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切实发挥了试题情境的育人导向功能。

高考对情境的优化与重视,说明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需要在单元视角下创设学科大情境,加强情境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并基于情境设计问题。

基于亮点教师该如何革新教学?

高考是教学革新的“催化剂”,基于今年高考试题所呈现出的特点,为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我们整理了相关策略,让教师能够切实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四个维度,培育学生思维能力

基于思维型教学五大基本原理,教师需要理清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培养思维的具体计划,并在教学中重点教授学生思维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五大思维品质。

(1)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大约在11岁,也就是三年级左右是一个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初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二年级转化完成。

到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趋向定型,定型之后,再想发展学生的思维难度就比较大。

因此,教师要把握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中小学时期做起,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

(2)制定思维培养的计划

首先,分析教学需要培养哪些能力的类别与指标,明确各部分知识和活动所能够承担的能力类型与指标,各类别能力的主要培养部分和迁移部分。

然后,再根据各部分培养能力的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制订系统的方案。

最后,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反馈进行计划的调整。

(3)教授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教授学生思维方法,不妨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首先,分析基本的学科思维方法;例如科学学科中学生常用的思维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理解、模型建构、质疑批判、创新思维等重要的思维方式。

其次,研究具体学科中概念、规律、理论建立等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法制定在教学目标中,形成基于学科思维素养的目标,形成教学思维线;

第三,研究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思维障碍;

第四,在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思维方法。

(4)训练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对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贯穿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与独创性。

以思维的深刻性为例,它指的是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包括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被表象、 假象所迷惑;

是否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

是否善于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

是否善于深入地钻研问题,从繁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预测事物的进程和后果;

是否善于借助较为深厚的积淀洞察事物,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总结规律、切中实质。

关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模型、概念、规律、理论的理解和教学;

第二,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第三,注意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四,加强抽象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第五,挖掘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扰;

第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2、六个要点+三种途径,将情境与问题有效链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与情境是紧密相关的,教师需要将情境与问题进行系统设计。为此,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确定教学需要培养核心素养指标,以及整体情境与问题的设计;比如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到底应该培养什么,以此制定一个整体的计划。

第二,确定各单元(章节)或活动所能承担的核心素养指标,构建情境与问题的纵向系列;例如基于一个核心素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应该如何培养。

第三,我们需要确定各种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单元(章节)和迁移单元(章节),构建情境与问题的横向体系。

基于此,教师可以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链,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基于实践反馈的结果再进行修订。

此外,从情境过渡到问题,我们还需要考虑以下六个要点:

第一步,明确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是想建立概念?引入新课?还是突破难点?

第二步,明确手中有哪些可以创设情境的资源。有实验器材?还是有视频?有图片?有模型?需要选取能驾驭的资源。

第三步,考虑情境和知识点是否能衔接。明确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如果情境和本节课的知识不衔接,学生就产生不了共鸣。

第四步,考虑情境背后要问什么问题,问题里面是否有核心问题、分层问题、生成问题,以及如何问这些问题。

第五步,问题背后,考虑是要发展学生的什么思维。让学生去观察,去写作,或者进行分析概括,指向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最终,要看创设情境的效果,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

明确了要点,具体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创设情境呢?下面给教师提供了三种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

(1)观察和实验手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比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多角度观察生活,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2)唤起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运用这一策略,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运用科学的、准确的、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已感知过的现象、过程、图景,从而使学生回想起已有的形象,发展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比如在数学学科中,当学生学习“圆形”特性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苹果、皮球、太阳等等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孩子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

(3)获得新的体验和信息

一是加强现实体验,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带学生们去倾听长辈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在现实体验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二是提供信息资料,在科学教育中引入社会科学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科技争议有所认知,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

总体来说,高考试题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其宗旨却始终如一,其中暗含的不仅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方向,更是引领教师优化教学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