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劳动教育而言,现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融入并深刻改变着劳动世界,成为“第一生产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这一深刻变化,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劳动教育要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为重点。科学技术的学习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融入并深刻改变着劳动世界,成为“第一生产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这一深刻变化,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劳动教育要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为重点。科学技术的学习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从科学技术与劳动世界的关系看,科技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劳动世界带来更多冲击和挑战。
从科学技术与劳动世界的关系看,生活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如何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在从科技进步中获益。有研究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在劳动者中的占比,已经从1870年的63.1%下降到1970年的9.0%,这一比例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应该更小。但是,我们在看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给劳动世界带来的多方面冲击和挑战。
第一,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今天,人类的资产由以往更多地由自然直接提供,变成了更多地依靠科技加工,而这一加工过程会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如果大肆挥霍身边的自然资产,生命本身就会受到自然的威胁与惩罚。事实上,现代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工业体系正在侵蚀着它所依赖的自然根基,人类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第二,科学技术加剧了劳动世界中人的竞争。科技技术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劳资关系的对立。特别是技术直接介入劳动世界后,可以是赋能性质的,帮助人们更高效率地完成已有任务,或者为劳动者创造全新的工作机会;也可以是取代性质的,让某些劳动和技能变得多余,让一些劳动者失去劳动的机会,直接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当代社会,正发生着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向数据资本的转型,与新型数字劳动的产生相伴随的是经济收益与劳动者福利的大脱钩。互联网平台在短短几年间集聚的财富,超过传统企业上百年积累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如此重大的全社会性政治经济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世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当代科技给劳动世界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到知识密集型生产的转型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劳动世界的轻松、社会关系的和谐。在美国,自1930年至今,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倍,而闲暇时间只增长了3%。如果考虑到寿命延长等因素,那么人的相对闲暇时间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下的劳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劳动世界的关系,把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科技伦理观念、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
其次,从现代科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科技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素质发展状况。
互联网将几十亿人联结起来,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惠及更多的人群。流行文化快速进入孩子们的生活,现在的孩子知识面更加开阔,也更加富有同情心。但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孩子间接交流多了,面对面交流少了;坐着的时间太长,活动时间太短,缺乏参与有益身体、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健康活动;模仿他人的多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经验少了。在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孩子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被推到极致。这到底会留下什么隐患?现在还说不清。
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注重变量控制,排除个人的经历、参与、体验成分,转向借用各类仪器工具的观察、测量,所拓展的不是人的经验世界,而是远远超出人的感官范围的事实世界。与此相伴的许多技术不再是通过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中摸索出来,而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原理之上,在实验室发明出来、在流水线上投入使用的。今天,不只是孩子,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终端感知”环境中,人们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历,缺乏技术生产、应用的经历,看到的和享用的都是终端成品:电视、手机、汽车、楼房、食品……人们在使用这些成品的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创造、制作、生产的愿望,也没有可能体验到为实现这些愿望去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这种与过程脱节的“终端感知”,通常是肤浅的、单一的、乏味的,造成了人的现实感、意义感的普遍缺失和心灵的空虚。
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如何学习使用网络媒体、科技产品,更要反思人与网络媒体、科技产品的关系。网络媒体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孩子不应只是科技产品的顾客,不能一味地为网络媒体及其他科技产品的默认系统、程序所左右,而应更自觉地设定积极向上的“系统默认值”,做出更加有益于成长的抉择,在没有媒介的生活中更多地获得厚实感知和真实交往的体验。
其三,从现代科技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看,现代科技要借助劳动教育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现场感、意义感和成就感。
网络时代的劳动教育,其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可能是针对“终端感知”的不足,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中日用不察的食品、制品、产品的形成过程,体会人们创造、制作它们的艰辛,体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光荣和乐趣,获得真实的现场感、意义感和成就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这包括在必要的体力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果我们把学校教育视为培养普通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那么,现代科技教育显然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更不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如果劳动教育完全演变成在课堂上的科技学习,那么,中小学劳动课程就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加强劳动教育也就成为加强现代科技学习了。只有做到这一点,真实的劳动教育才会发生,劳动的育人价值才能在学生的汗水与创意中充分展现。
(作者:柳夕浪,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