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别让集体备课成为折腾教师的又一形式主义

2023-04-03 21:04 中小学教师参考

摘要:一些地方和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跑偏走形,甚至衍生成了一种折腾老师的又一形式主义。

新课标及课改下,一些地方和学校实行集体备课。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跑偏走形,甚至衍生成了一种折腾老师的又一形式主义。

备课,是教师个人教学艺术和智慧的呈现与展示,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证。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教师自己通过独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在充分思考与酝酿的基础上,潜心备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新课标及课改下,一些地方和学校实行集体备课。

为什么要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将个体思考转化成团队研究,个人力量转化为集体智慧的一种备课形式。

之所以实行集体备课,其初衷应该是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一方面督促教师认真备课、用心备课、规范备课,在备课上不走过场,不应付了事,让教师把备课环节,落实落细,抓住抓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的教研作用,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各有不同,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某一教材内容进行合作研究,深入探讨,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博才众长,以此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设计。

同时,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搭建了平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认知,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交流,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又能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

集体备课的终极目的,当然是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通过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备课、授课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证教学进度的统一,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集体备课有它的良苦用心和积极之处。

集体备课演变成形式主义

然而,据我的一些了解,一些地方和学校规定教师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按时刷脸打卡,说白了,就是把老师随时都“囚”在办公室,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动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集体备课”之名而实行的“集体办公”,也就是“坐班制”。

“双减”之后,教师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时限延长,教育部提出“弹性上班制”,以缓解教师工作与生活,乃至家庭照顾的冲突,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教师的“弹性上班”成为热议。这种用所谓的“集体备课”的方式把老师“囚”在办公室的做法,只会“锁”住人而不能“锁”定心,只会带来教师的众怒与反感,到最后只会让老师身心俱疲,倦怠职业,影响“双减”的持续推进。

有的地方实施集体备课,搞“一刀切”,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也无论基层小规模学校,还是人数众多的学校。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同科教师就只有一人或者二人,根本无法组织集体备课。

就是那些同级同科教师比较多的学校,由于差不多学校教师任教班级多、跨科目任教多、承担的非教学任务也多,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段都参加集体备课,很难以凑齐,也很难做到。即或是都为此调课,也绝对保证不了都能参加。

就即或有的学校能够把老师召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但每个班的班情不同,学情迥异,生情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驾驭课堂的手艺更是各具千秋,各有高下,用集体备课流程走下来的“标准教案”,可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老师,也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班级。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跑偏走形,甚至衍生成了一种折腾老师的又一形式主义。

比如:有的地方要求老师先自主备课形成“基础教案”,然后进行集体备课,交流讨论,再相互修改教案,最后要么互相签字,要么由主备人签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重新工工整整誊抄教案。

有的老师说,一番折腾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严重透支,哪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把课上下去,更不用说生成什么有效课堂了。有的老师对我讲,如果能够把这些瞎折腾的时间腾出来,用来备教材与教法,备学情与学法,用来拓展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打开自己的眼界,最起码让自己随时都能以饱满热情,振作的精神去面对课堂、面对孩子,那都有意义多了。

比如:有的地方对学校集体备课情况,还要检查考核,量化评比,其办法与着数,就是惯用的痕迹思维。没有记录,没有留痕,就无法在上级考核中获得满意。有这样的导向,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只是摆出架势,装模做样,为了留下痕迹,留存资料,应付检查,以在考核评比中胜出。至于集体备课能不能做到深度研讨,能不能达成应有效果,那都无关紧要。

警惕集体备课“常态化”误区

我以为,集体备课说到底只是教研活动形式之一,一个学期开展那么几次,确定名师或骨干教师作为主备人,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章节,通过集中研讨、共同切磋、相互碰撞、精心打磨,进行集体备课,以此理解课标和教材,领会备课的要义与切入点,把握教案的写作要领与原则,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水平,这样的集体备课才有效、有价值。

如果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常态化,看似高招,实则既会耽搁教师的时间,消耗教师的精力,又容易泯灭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让教师落入“同质化”的教学怪圈。而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教育陷进形式主义的泥潭,让教师身陷形式主义的漩涡。

当下,来自外界的非教学任务对教师的折腾已太多了,让老师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更应从理性与实际出发,从关爱教师与呵护教师出发,从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出发,着力减去老师们手头上那些繁文缛节式的无效劳动,让老师们有一张相对宁静的讲桌,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用在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神圣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