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孩子学习困难?可能是情绪在作祟!

2023-03-14 15:21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情绪也会参与和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正视学业情绪,是对青少年学业与人生的关注和负责,亦是教师和家长都需要践行的“有温度的教育”。

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业情绪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困难引起的自卑、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而厌学、考试前的紧张不安、取得好成绩的自豪骄傲……这些都是青少年“学业情绪”的具体体现。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情绪也会参与和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正视学业情绪,是对青少年学业与人生的关注和负责,亦是教师和家长都需要践行的“有温度的教育”。

听见孩子的情绪呼唤

前段时间频上热搜的江西“胡某宇事件”,让我们更加关注到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忽视问题。很多成人往往认为青少年的一些负面情绪是暂时的,因此无关紧要,更不需要干预。胡某宇因换了新环境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心理落差,一天内与母亲通话三次哭诉,但母亲却并未意识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忽视了孩子最后的求救信号。

“人脑工作记忆空间容量很小,通常来说,能同时处理不超过4组信息,主要用于思考与认知的学习过程,然而当负面情绪过多,产生思维反刍时,它们也会占据工作记忆空间。并且,过于强烈的情绪,会使人的大脑中负责思考的前额叶功能基本关闭,使人无法理性思考,从而无法继续正常的学习。以胡某宇的情况来看,当时他即使继续在学校里学习,也是非常低效的。此时如果家长能把孩子接回家,离开使他产生强烈情绪的环境,防止负面学业情绪的蔓延和恶化,给予孩子情绪的缓冲期,无论是对孩子的学习本身,还是对于孩子的心理抚慰来讲,都是更好的选择。”作为一名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家长,佟霏深有感触。

与此同时,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当今的青少年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谓的消极学业情绪更多是“矫情”的表现,因此常常无法与之共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从2022年开始,各地的医院相继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一时火爆到一号难求。有心理科医生表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困难是病理问题,事实上这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存在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长期的情绪忽视,也会让孩子认为遇到问题只能自己解决,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述情障碍”,导致他们不能恰当地表达情绪。“在知识层面和意识层面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情绪需求,导致认知和情绪混为一谈,最终只能以愤怒等情绪爆发的形式表现,这种情形极易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金龙说。

另一方面,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上,即便一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出现了学业情绪问题,却无法在“内卷”的洪流中“独善其身”,依旧选择视而不见,一切以成绩说话。近日被热议的衡水某中学事件便是如此。在《衡水某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的帖子中,学生提到该校教师动辄打骂学生、罚站停课,以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教师曾惠青认为,这应该引发很多和学校站在“统一战线”的家长们的思考:重压之下,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而言,负面情绪的累积和心灵的创伤会成为他们人生中难以忽略的一抹暗色;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更会坠入无边的情绪深渊。

被情绪左右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家庭、同伴关系等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产生影响。这一点曾惠青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得到较多正向的反馈,往往会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也会顺利开展。”反之,如果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和压抑,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沮丧的精神压力下,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情绪低落之时,如果家长和教师只是一味批评,不去倾听和回应,会导致学生出现畏难情绪,逃避学习,甚至会对家长和教师产生疏离感,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再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还会逐渐变得冷漠和麻木。佟霏自身在学生时代也经历过相当长的“黑暗时期”“:初中到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一方面成绩下滑、学业上遇到了挫折;另一方面要承受父母负面的打击,情绪内耗十分严重,整个人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压力越大越觉得自己学不进去,学业失利又带来更大的沮丧感,形成了恶性循环。”更加严重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曾惠青曾接触过一名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经常遭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打击,比如做错题或不交作业就要挨骂、被罚抄等。长此以往,他对被痛苦和挫败感充斥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索性放弃学习,转而以不良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厌学、抑郁这些较为严重的情况,很可能就是由于最开始一点点的负面学习情绪慢慢累积造成的。”

此外,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教师的高期待下,往往会产生焦虑等消极的学业情绪,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其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如果他们无法承受成绩落差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自我价值的冲击,甚至会做出一系列极端行为。还有部分家长习惯打压式教育,无论学生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都吝啬赞许,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初中学生小齐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在教师和同学眼中,我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每次考试都保持在班级前五名之内。但是我母亲总是不满意,我要是考了95分会关注那5分扣在哪里,要是考了第二名也不会表扬我,反而会问我为什么因为差了几分没有考第一。我觉得即便再努力也达不到母亲的标准,很多事情我也没有自信可以完成好。”

同伴关系,也是研究青少年学业情绪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对相处时间多于父母和教师的同学而言,这种交往甚至可能先于学习本身造成影响。采访中的静岚(化名)安静且怯懦,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的她,向记者吐露了深埋心中的秘密:“同学们都觉得我不太合群,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自己一个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比较内向,羞于表达,但时间长了她们也不愿意和我一起玩了。同学们一起写作业、互相解答问题也不会叫上我,感觉我是被全世界孤立和遗忘的人。”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一直萦绕在静岚心头,无形中让她对学校和同学产生了排斥,以致影响了自己本身的学习情绪。

给孩子打上快乐的“情绪标记”

家长的高期待、教师的高要求,让部分青少年将学习视作痛苦的代名词。很多家长和教师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一味地给孩子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导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跟不上成人的节奏而产生抵触心理。佟霏举了身边朋友的例子:“朋友的女儿上四年级,最近学习比较吃力,她的老师比较负责任,一旦学生出现完不成作业、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便会催促她完成或者通知家长,孩子在各方压力下学得痛苦,家长也十分焦虑,导致他们近段时间一直处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其实,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可以换一种思路,适当把学习的难度降低到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给孩子树立“够得到”的目标,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这比继续高压逼迫更加有效。

谈及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佟霏认为成人其实可以做得更多。“人类情绪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就把学习定义为‘苦差事’,并持续不断地给孩子输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其实会让孩子的情绪先于理性反应,本能地排斥和逃离学习。”家长和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去捕捉学习中的正向细节,强调学习中令人愉悦的部分,比如解出一道题、成功完成一项实验,弱化学习中令人不适的地方,让孩子在脑海中给学习打上快乐的“情绪标记”。“开心的游戏过程会分泌多巴胺,而学习带来的愉悦主要刺激的是血清素的分泌,相比于多巴胺的‘绚烂却短暂’,血清素的影响过程更加长久,能够带给人细水长流的快乐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这是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事情所不能比拟的。”

保持平静,做掌控情绪的主人

情绪本身具有复杂性,积极、高亢的情绪带来的未必是正向作用;消极、低沉的情绪亦不可完全否定。“于青少年而言,‘积极的低唤醒’,即平静、放松的学业情绪其实是适合学习的最佳状态。”李金龙说。积极的高唤醒情绪,比如自豪、骄傲等,往往蕴含着过高的“能量”,容易引发多巴胺分泌的失控,无法保持稳定的心态进行学习;而消极的低唤醒情绪,比如沮丧、厌倦等,能否反向激励学习,则更取决于青少年自我意志的坚定程度和外部环境的配合程度。

稳定、平和的学业情绪,对于亲子、师生关系的促进以及学习状态的保持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面临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考试时,把情绪调整到一个较为平静的状态可以让学生发挥得更加稳定;反之,如果学生面临的压力过大,始终处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很容易没有办法进行思考,导致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在佟霏看来,这一方面和青少年本身的性格与处理压力的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来自周围人的期待或是逼迫。因此,在引导孩子对情绪进行自我觉察的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理智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它更多的是一种“信号”,是自身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是佟霏一直强调的,这在亲子关系中尤为重要:“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关注、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的情绪进入过于激烈的状态,在平静的氛围中,再解决下一步的问题。”

同时,也无须一味追求好的情绪状态,这样很容易和情绪发生对抗,产生二次焦虑,学会合理利用情绪才能真正做情绪的主人。李金龙介绍。“比如,有的学生在背诵古文或是英语单词的过程中,会烦躁愤怒,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学习动力,那么这也是积极的作用。”所以,怎样更好地利用学业情绪,让其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是情绪管理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