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六大剧变,教育的四大转型
摘要:新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和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同频共振的,是和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是是融为一体的,也是和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
2023年1月7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元宇宙•永续性•积极心理:教育之未来”。其中2022年一丹奖两位得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的精彩演讲和对话备受关注,转发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以飨读者。
非常高兴,能够与琳达教授就教育转型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我想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生活的时代出发,分析一下教育转型的特点,以及我们新教育的应对策略。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处在危急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先生在2023年新年讲话中指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并不太平。”的确,虽然我们对人类未来总体上持乐观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够不看到我们生存的环境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1.地球处于危险之中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这份报告提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地球的未来,而这两者都处于危险之中。人类目前的生态足迹表明,我们大约需要1.6个地球来支撑我们的生活。
去年以来,全世界五大洲同时发生了许多灾难性极端天气。我国河南郑州突发千年来最强降雨、西伯利亚森林野火、欧洲致命的洪水、北美的高温等,以及今年世界范围的高温,以及局部地域的洪水和干旱,都一再向人类敲起警钟: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2.人类处于病毒之中
早在2015年,比尔盖茨就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杀掉上千万人,那更可能是个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战争。不幸的是,他的担心在2020年初真的发生了。一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战胜病毒的有效办法。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变异株也不断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BF.7、XBB、BQ.1等近期备受关注。
科学家们认为,或许更狡猾、杀伤力更大的病毒还没有到来,更大的灾害还没来临,但如果我们对此毫无警惕,也许还会措手不及。
3.国家处于对立之中
10年前,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他提出,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太平。虽然《核安全公约》已于1994年6月17日正式通过,但是人类面临的核武器威胁一直没有真正停止过。
4.技术处于扩张之中
美国学者波兹曼(Neil Postman)在《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一书中将文明分为三类,即工具运用文明、技术统治文明和技术垄断文明。在第一类文明中,技术主要是作为中介工具,人们借助通过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了世界文明。但在后两类文明中,技术从工具地位走向了一种统治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成为一种异化的控制力量。技术本应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服务,但却成为奴役人类的工具。当代社会,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技术的扩张同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未来简史》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生活的时代处在剧变之中
1.社会信息的膨胀化
知识膨胀、信息爆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有人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而近10年来出现的创造发明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
莫兰指出,人们在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无法驾驭这些知识和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面对海量的信息茫然无措,甚至连最狭小的学科内的专家也不能理解他们领域中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防止在信息在失去知识,在知识中失去智慧,陷入有知识无智慧的境地。
2.教育资源的泛在化
教育资源泛在化,就是指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知识不再是少数人拥有的东西。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人人、处处都可以获得知识。
3.职业流动的快速化
所谓职业流动的快速化,是指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时代过去了。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一些行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概一个人一生平均有十次以上改变职业的机会。过去学校教育为职业做准备的这样一种理念和形态,也将发生很深刻的变化。
4.科学技术的赋能化
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脑在进行学习。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都在为教育赋能。马斯克已经把芯片装在人的大脑里了。未来人的学习方式、认知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通过认知外包,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传统的以记忆和再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法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教育部长怀进鹏呼吁,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全球教育变革。要抓住数字时代机遇,聚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教育数字化协同创新,携手实现教育包容、公平和质量的新突破。
5.终身学习的常态化
过去,人们的教育基本是一次性完成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这样一种刻板式的阶段式的学习,未来的学习则是贯穿于整个人生。从连续性的学习走向间隔性的学习,终身化的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通过工作学习,间隔性学习等,将会成为学习的新常态。
6.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的学习是没有选择的,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空间都是被填满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空间。未来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
教育的转型发展与未来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强调,我们正面临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观念两极分化和错误信息泛滥等重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对教育进行反思,让子孙后代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订立新的社会契约奠定基础。她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重建彼此、与地球以及技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需要新的转型,以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1.从人类中心走向生态中心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将在未来继续影响地球上的生命。过去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这个世界唯一最重要的存在,而新的生态主义强调人和生态同样重要,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同样重要。国外已经把绿色素养与数字素养、认知素养、社会情感素养作为未来社会的四大护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怎么更加重视环境、重视生态,这是未来教育非常重要的走向。生态多样性、气候变化应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我们的学校应该率先成为绿色低碳学校,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深刻变革,而我们的教师也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2.从关注分数走向关注生命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当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学生往往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应试的机器,教育世界里只见知识而不见生命。
这次疫情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我们孩子的生命,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正在遭遇到了危机。
这些问题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会的原因,但教育对于生命的关注不够,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未来的教育要努力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民胞物与的胸怀以及宽广的人类情怀。
3.从民粹主义走向地球祖国
我们每个人既有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归宿。但是,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家乡和祖国,有一个更深的根,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归宿,那就是地球。现在社会,交通和通讯变得越来越便捷,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地球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村落”。我们必须消弭狭隘的民粹主义思想,培养“地球祖国的意识”,通过教育,让后代在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从学校中心走向家庭社会
当今已经是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父母和社会可以并应该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传统的育人机制中,学校排在第一的中心地位,其实,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价值意义远远没有得到关注。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并发挥1+1+1>3的效果,发挥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是未来必须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
新教育实验的思考与探索
针对上述时代背景与转型趋势,新教育一直在努力探寻新的教育生态、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我们倡导为生命而教,拓展生命 的长宽高;我们倡导建设数码社区,培养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我们倡导家校合作共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我们倡导建立新型学习中心,构建从摇篮与坟墓的终身教育体系等。这里重点介绍几点:
1.教育的使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记住: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器,生硬地灌输知识不可能取得任何有效的教育效果,只能够是劳而无功,甚至扼杀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人云亦云的“呆滞”者。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之一是积极心理学。其实新教育实验与积极心理学都是在2000年正式提出,两者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新教育实验关于幸福完整的理念,与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2.0理论中的“flourish life”不谋而合。
新教育实验的状态论、潜力论和个性论与积极心理学如出一辙。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决定人生幸福的五个要素:积极情绪体验、投入地工作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意义和目标、成就感。新教育实验从操作层面,把这些要素落实到“十大行动”中。
新教育实验把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通过每月一事的方式进行推进。这些习惯同时也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在塞利格曼看来就是优势特征,又叫积极品质。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学家组成的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出了VIA行动价值的性格优势分类手册,总共有24个优势特征,核心是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等。我们对比了这24种优势人格与新教育的12个习惯,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新教育通过“十大行动”把这些习惯与素养落地生根,具有很强的行动性与实践性。
2.教师的成长——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
非常高兴这一次一丹教育发展奖颁发给了新教育实验,在颁奖词中对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模式”旨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的问题给予了很高评价。新教育教师成长是以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为双翼,专业发展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三大支柱。
3.课程的整合——未来学校成为学习中心
毫无疑问,建立在工业化背景的学校教育体系,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前几天,麦格劳·希尔出版了我的《未来学校》英文版。我在这本书在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传统的SCHOOL要让位于LEARNING CENTER,每个中心都有核心的课程,人们根据选择的课程同时选择若干学习中心。
当下,随着新的知识越来越多,有一些教育流派是不断把更多内容注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新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碎片化背景下,特别强调课程的整合。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真善美课程为主干、以特色课程、劳动课程为补充的体系,建议在课程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做减法甚至除法,而不是加法更不是乘法,以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阅读与写作——搭建精神的天梯
新教育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所其蕴藏的伟大和神奇。新教育倡导全民阅读与全民写作,主张写作应与阅读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如果说新教育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新教育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希望通过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通过写作用文字搭建成长阶梯。
新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和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同频共振的,是和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是是融为一体的,也是和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感谢这样的时代,让我们对教育的变革充满想象力,也让我们对教育的创新充满行动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的发言整理,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