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教育发展的当下,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内核

2022-11-12 15:17 思维智汇

摘要:思维能力都是一个人前进成长的驱动器,也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

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途径,教育应该站在世界文明变革的前沿,感知世界的变化。从教师视角上来说,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拥有应对世界不断变化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不确定性,这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

为什么说思维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本文中,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从核心素养、教学本质、教师发展、培养创新四个角度全面系统论述了思维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思维能力都是一个人前进成长的驱动器,也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和教师积极主动的思考,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这一点已经有了丰富的思想积淀。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即不会思考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董仲舒也曾提出“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阐述了思维通达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放眼当下国家的人才培养,创造力是其区别于一般人才的最显著标志,而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落到个体视角,思维是一个人学习与生活的支架:从学习方面来说,思维是学习力的核心,思维的能力与强度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从身心健康来说,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我们的教育都迫切需要改变思维,重视思维。

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内核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和我的团队研究发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会经历“道德需要-参加德育活动-思维加工-形成道德情感-再参加德育活动”这样一个交叉递进的过程,而道德的情感需要经过积极的思维和不断的内化才能够变成道德的意志,形成道德的信念,最终成为道德的行为,经过不断的强化变成道德的习惯。

从品德素养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对思维的培养。

▲品德素养的形成机制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它特别强调知识与方法的深度理解和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应用,以及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这些素养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以知识的形成机制为例,知识的形成分为知识的感知与提取,知识的加工与理解,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这几个阶段,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积极思维,没有思维,知识无法形成。

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实际上所有学科的核心素养都与思维有关。

比如,义教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都与思维息息相关;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它们都与思维有关;

在英语学科中,不论是义教阶段还是高中的核心素养,都直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此,如果抛开思维,那么所有学科的素养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抛开学科的角度,核心素养还可以分为基础素养、应用素养及核心的核心素养。所谓基础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本,包括身心健康、道德品质、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等。

我们会发现几大基础素养都与思维有关。比如,语言表达就需要思维,语言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如果语言表达没有思维,那表达一定是混乱的;人文素养需不需要思维?中国文化底蕴不是简单背一千首诗和两千首诗的区别,会两千首诗未必比会一千首诗有文化。这些是外显的文化而非内隐的文化。一个人唯有经过思考,利用思维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文化。

再举例来说,身心健康这个层面,它与思维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心理问题的发病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可能与童年受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但直接的因素和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些人从消极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有些人会从积极的角度想问题。因此,正向的、积极的思维能够使孩子远离心理问题,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从品德、知识、品质、身心健康的形成来看,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

从近几年的中高考考察方向和变化趋势来看,学科素养方面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拥有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至于关键能力方面,考察的指标整体包括三个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群

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我们可以看这些能力都跟大脑思考有关系。

实践操作能力群

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我们在科学技术工程里面都教过。

思维认知能力群

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可见,思维能力很重要。我们可以得出,在将来,我们的孩子要想取得好成绩,最核心的还是思维。现在我们知道了中高考考什么,但我们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现在的教学能适应吗?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适应吗?

教学到底是什么,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这些问题。1995年开始,我就开始指导中小学,指导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培训教师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

那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和我的团队做过深度的调查。最后,我将所有人给我的反馈整合,得出一个结论:教学的本质是思维。

古往今来,所有懂教学的人都是围绕思维展开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这一点已经有了丰富的思想积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没有思考的学习会使人迷茫,不是真正的学习,即“学而不思则罔”。

孟子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的能力。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人人从之。”(《孟子·尽心上》)教学要像射箭一样,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不仅古代,当代中国的教育大家也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非常注重情景教学,他强调其中的最核心的便是: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她60年教学生涯中总结了很多语文教学方法,其中的中心思想便是:启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提出,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

国外对于思维的研究更是说明教育中思维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霍斯顿等人对认知主要意见的归纳中指出,认知是思维,就此说明了思维是信息加工的最高综合阶段,是探索人类心理奥秘的最后堡垒。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描述了思维的三种方式——分析性思维、创造力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认为智力是可以改变的,意味着思维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离不开思维

不论是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是高中教育阶段转变育人方式、推进高考改革,这些工作的落实必须靠教师。因此,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就成为关键。

教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在目标上,强调教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理念,忽视高水平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严重不足;

在规划上,项目零散重复,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设计和分层培训;

在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基于能力的实训,教师的能力不应是“教”出来的,而应是“练”出来的,在练的过程中基于理论、基于思想提升;

在资源上,缺乏现代教学技术平台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在效果上,教师学习投入度较低、素质提高有限等。

上述问题中,最核心的是目标、规划和方法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最关键的、最需要提升的就是教学的能力。我们已经知道教学的本质是思维,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也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师培训需要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做指导。

从教师发展的目标出发,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先进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教学行为。

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可以理解为师德,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历实践,因此,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实训。

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优秀教师的能力发展经历了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学研究与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这样的阶梯式变化,这5种能力螺旋上升,形成完整的层级结构,并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同时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教师专业能力层级结构

因此,教师发展模式的基本意义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需要基于思维教学。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我们探索了两种类型的思行统一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种是系统实训模式,也就是线下的培训模式,包括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等环节。

第二种是混合实训模式。这一种实训模式基于网络学习,经过学生自主反思、教师指导、能力测评完成,并配合建立了教学反思系统与资源库。实训的效果得到充分的肯定,足以证明在思维引领下培养教师的正确性。

思维是未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着我国是否能成为创新型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创新在我国逐渐得到关注,国家领导力图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我国转变为创新型国家。

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我们要找到创新人才的有效教育路径,首先需要把握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创新人才成长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Kaufman和Beghetto 把创新人才成长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基础教育阶段的自我探索期和集中训练期;

大学及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才华展示与领域定向期;

工作阶段的创造期和创造后期。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用一棵树来表示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比喻为树根,中学阶段是树干,大学阶段是树枝,工作阶段是树叶。

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创造力培养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一般领域的创新素质,包括学习动机与能力、基本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

并且,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像树根需要土壤的滋养一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否则就无法提升创新能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和职业阶段,更注重特殊领域的能力培养,如领域前沿知识、领域思维方式和领域创新活动。

可以看出不论是成长的哪个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思维”,其中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联合培养机制。

即针对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发散思考到底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评价哪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好的。前面发散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基于证据的思维,后面评价的过程则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从发散到聚合,从创造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不论古今中外,思维都是一切教育发生的源头,也是教育最终指向的目标。课堂是承载思维教学的场所,教师既是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指路人,也需要依靠思维来发展和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以思维为核心,替代传统的知识输出,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胡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