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技术,中小学劳动教育该怎么变?
摘要: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要顺应变化,充分运用新技术为劳动教育赋能,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技术时代有知识、爱劳动、能创新、善思维的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新技术时代,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要顺应变化,充分运用新技术为劳动教育赋能,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技术时代有知识、爱劳动、能创新、善思维的人。
01
新技术时代劳动教育的变化
随着新技术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对象等劳动形态出现了新变化,劳动被赋予了新技术时代的内涵。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劳动工具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劳动形态,而且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乃至整个发展过程。
劳动形态变化
新技术时代,智能化劳动工具取代手工劳动工具,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复杂化,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减少了传统上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的岗位。许多具有既定程序操作的重复性劳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人类劳动开始向创造性劳动转型。创造性劳动所产生的工作需要复杂的认知来判断和完成,如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公共服务等,这些工作没有既定的程序可循,需要人类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解决,智能机器取代了传统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但它们无法替代创造性劳动。因此在新技术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要适应劳动形态变化,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造和劳动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内容拓宽
传统的劳动教育除了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之外,主要通过进入劳动实践基地或生产车间等进行劳动实践,内容上侧重于劳动技能训练。新技术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对传统劳动教育产生了冲击,那些通过反复学习和不断训练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大幅贬值,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创造性劳动是一种体力与脑力协作,自然体验劳动与探究造物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劳动。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培育是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基础。新技术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劳动技能训练,它应结合劳动新形态,将最新及未来趋势性的劳动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意识和创造性劳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劳动教育方式多样化
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劳动教育更高质量发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构造虚拟化三维劳动场景,让学生的劳动实践与课堂知识学习无缝连接,改变了传统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体验式教学、智能化教学的引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劳动教育方式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
教师利用新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数据挖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还能指导老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推送劳动教育内容,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劳动教育碎片化学习。
02
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取三个省份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每个省选取3个以上地级市参与,覆盖所选地级市内70%以上中小学校,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校校长或分管校长、专职老师各1名,回收有效问卷23589份。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不足、课程实施方式单一、专业师资队伍欠缺等问题。
劳动教育资源短缺
劳动教育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加需要设备、材料、场地等物质条件和技术层面的支持。《意见》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
👉在“学校是否有劳动实践教室”调查中,77%的调查学校没有劳动实践教室。👉在“学校是否有校内劳动教育场所”调查中,54%的调查学校没有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劳动教育的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学校缺乏劳动实践教室与校内劳动教育场所,使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劳动教育体验,难以真正培养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开展中是否有统一的指导用书”调查中,55%的调查学校没有劳动教育指导用书。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处于边缘学科,学校重视度不够,没有指导用书做参考,劳动教育课程缺乏教育设计,容易出现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有余但教育不足的现象。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在“学校如何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调查中发现,学校日常活动占比82%,综合实践课程占比71%,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占比64%,通用技术课程占比24%。通过与学校老师访谈发现,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以做值日生、卫生大扫除为主,虽然这种在校园中进行的体力劳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实践途径单一,缺少创造性劳动内容,不能满足新技术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中小学校通常把劳动教育价值观和知识观融合进语文、思想品德课中,以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单一的说教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劳动教育兴趣,劳动教育效果不佳。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在设计中偏重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侧重于手工、陶艺、木工等技艺学习。综合实践课程老师在授课中偏重技艺知识讲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的培养。
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欠缺
《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老师”。
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学校都表示存在师资水平不够的问题;在“学校是否有劳动教育课程专职教师”调查中,72%的调查学校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专职教师,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由其他学科的老师承担。
这些老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深,难以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03
新技术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途径
十三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教育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技术时代,劳动技术的形态不断演变和更新,新技术赋能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最佳途径。
依托教育新基建
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平台
教育新基建包含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旨在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根据教育部2020年统计数据,99%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70%小学建有校园网,77%初中建有校园网,87%高中建有校园网。教育新基建面向未来,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流程再造和生态重建,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平台构建提供支撑。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重要保障,我国劳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区域存在差异,资源平台建设滞后。依托教育新基建,首先应因地制宜,以地方特色为抓手,建设本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其次探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应用的新方法;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构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平台,打造“中小学劳动教育云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Web网络等多种方式接入平台,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教育,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智能化发展,改变中小学劳动教育生态。
借助VR、AR等技术
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形式
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等物理劳动空间是传统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借助新技术,将劳动场景虚拟化,实现劳动实践与知识学习的无缝衔接,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实践思路,实现了劳动教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利用VR、AR等新技术,结合软件开发平台,构建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于一体的虚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参加虚拟仿真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虚拟仿真劳动系统中,学生利用物联网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装置,在直观的沉浸式课堂中参观工厂流水线运作,学习机器操作技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自然被触发。在虚拟仿真劳动实践活动中,虚拟劳动场景应围绕劳动活动设计,为劳动教育提供灵活、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空间。多种虚拟劳动场景的设置,能够让学生运用多种劳动工具锻炼多种劳动技能。VR、AR等技术可以逼真地还原真实的劳动场景,再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虚拟劳动场景中嵌入的劳动知识、劳动价值和劳动观念,获得相应的劳动情感,形成自己的劳动价值观。
“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课前,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发布有关劳动教育的视频、文章等,使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根据学生的访问量、评论,利用大数据挖掘他们的学习偏好,进而为他们量身打造劳动教育内容,推动劳动教育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在课堂上,采用微课、翻转课堂和“虚拟劳动场景”等方式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劳动教育课堂“活起来”。课后,通过线下劳动实践,加强学生对具体劳动的体验与认同。
在新技术时代,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新形式是必不可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劳动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网络培训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线上学习活动应运而生,远程培训、网络研修等混合培训方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培训方式。面对当前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欠缺问题,应充分利用新技术,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活动设计实施水平。
受新冠疫情影响,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以线上培训为主。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线上劳动教师培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践取向,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受培训教师直观展示实践知识和操作,凸显教师在教学场景中曾经遇到、正在遇到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事件,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以有效帮助其解决应对。
线上学习资源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同一培训班级的学员学习需求存在差距,培训前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学员实际情况和需求,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培训中要统筹考虑学员的共性需求,合理安排培训的视频、案例等资料,把握课程节奏进度;培训后利用网络做好跟踪指导工作,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教学实际。此外还要注意资源的呈现格式,确保资源可以被教师下载、播放、重复学习。
作者丨雷静,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研究员。
本文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ZD202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