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利思维,当休矣
摘要: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容不得一点哗众取宠、急功近利。
周一,是我雷打不动的值班时间。七点半,我准时站在学校大门口。
陆陆续续有早上班的家长送孩子来,远远地招招手或点个头。离进校时间还有一会儿,孩子们整齐地排好队分列大门两侧。我习惯性地一边纠正口罩戴得不规范的孩子,一边即兴与他们聊上几句。
忽然,戏剧性地刮来一片糖果包装纸,就止于我站立的位置和孩子们进校路线的正中间,撕裂的一小绺在微风中摇头晃脑,像在挑衅……那一瞬间,我无厘头地想起了网络上的一些励志鸡汤,于是,想用这片糖纸来检验一下卫生习惯保持教育的成果,甚至开始考虑在当天的升旗仪式上如何隆重地表扬主动捡拾这片糖纸的学生。
可是,一个孩子走过去了,又一个孩子走过去了,大家都没有发现那片糖纸。也或许有几个孩子看到了,却没有弯腰去捡。随着走过去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内心固执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到底哪一位同学能够如我所愿?哪知,就在我一回头的工夫,刚才还在脚下跳舞的那片糖果包装纸,却没了踪迹。
至此,不禁暗暗后悔,我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我完全可以弯腰捡起来,自己或者安排一个孩子把糖纸扔进垃圾桶里。而现在,那片糖纸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我实实在在地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良机。而这,完全因为我急切想验证所谓“教育工作成果”的功利之心。
仔细想来,这种功利之心在教育中岂不随处可见?
学生的教育是这样——
德育活动浮于表面,虚与委蛇。组织德育活动贪大求高,过于讲排场、讲档次,动辄几千上万的花费,又是扎舞台又是铺红毯,又是邀记者又是请领导,表面文章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宣传文稿文质兼美、图文并茂,非常吸引眼球。岂不知,在这些大排面的背后,是老师、学生疲于应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头来,一次“高大上”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学生竟然连红领巾的意义都说不出来——德育活动完全变成了表演。长此以往,如何培根铸魂?如何立德树人?
学生管理依赖考核,锱铢必较。划分卫生区,进行劳动教育,原本是很常见也很有实效的教育举措。岂不知,现实工作中,学生们把卫生区的界线看得比国境线还严,这片垃圾只要不在我们的卫生区,就视同不见。更有甚者,为了在学校考核评价中得高分,故意往临界班投放“炸弹”,临了还沾沾自喜,“这周考评我们班又是第一”。校园虽然干净了,扭曲的价值观却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学生管理仅仅只做了评判。久而久之,真的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吗?
教师的工作是这样——
读书,不再是个人发展需要,不再是为了开阔眼界、扎牢专业,而是为了应对考核;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课题研究,也不是为了改进工作、提升教育质量,而是为了一纸证书、一篇毫无新意的论文。于是,现实工作中就会出现两类人:一类考评永远靠前,一类成果空前丰硕。这两类人,要么谈起比赛、评奖、树优情绪高涨、不甘落后,要么集荣誉、成果、论文、课题于一身、虚假成长,但最终都经不起细究。
学校的工作也是这样——
片面理解教育政策,狭隘解读教育方针,以粗暴的手段、拙劣的方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简单化。上级组织考试,其恨不能将24小时全部挪用,填鸭、灌水、过度应试,无所不用其极;上级取消考试,其便放任自流,置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素养于一边,美其名曰“摒弃应试教育”;实施“双减”政策,其不但将宽泛的作业时间固化成一个数字,而且将作业超时视为不共戴天,作业直接失去了应有之义。
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究其原因,都是施教者的过度功利性使然。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容不得一点哗众取宠、急功近利。我们应从根本处入手,从源头上下功夫,使受教育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具备成人之品、完人之形、全人之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功利思维,细思极恐,当彻底休矣!
作者 | 孙琳 山东淄博临淄区玄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