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谈谈课堂改革的“七个必须”

2022-10-24 16:33 校长派

摘要: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来不会轻易成功;改革必须经历阵痛,从来没有“顺产”;改革需要足够的定力,最忌左右摇摆;改革必须面对“杂音”,接受“旧势力”的质疑与挑战。

改革是一个千年话题,永远说不完。课堂改革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总也道不尽。课堂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先生,他主张先“立德”,提出仁、礼;他主张无差别化平等教育,提出“有教无类”;他主张尊重个性化的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他主张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对弟子曾皙提出的“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加赞赏。从这个角度讲,孔子为后世中国教育人探索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经数载,课改人一路走来,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一路高歌。有过喜悦,也有过迷茫;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迷;有过百花齐放,有也过几枝独秀。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但我们应有“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这“青山”便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师生成长、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发展。结合平时实践,我提出课堂改革的“七个必须”,权作抛砖引玉。

必须坚持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动。2021年4月30日,《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陕西省中小学“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活动的通知》正式发布,向全省发出进一步推动课堂革命的号召;6月17日,刘建林厅长发表署名文章《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教育教学“主阵地”;“第二课堂”是指校内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发挥的学校育人及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上足见我省推动课堂改革的决心。

多年来,教育同仁们就持续推进课堂革命早已达成共识,无须争论。推动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首先是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其次是师生自觉自律自愿参与其中,最后还要借助家长一臂之力,形成三位一体,协同作用的格局。当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之后,就会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谁还继续“满堂灌”、继续陶醉在自我讲解之中,就会被改革的洪流所淹没。

课堂改革必须以“立德树人”为“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以之为导向,“五育”并举,实施育人工程。

打个比方,若“学习小组”合作模式是电脑硬件工具之“键盘”,学生个人就是一个个“功能键”,各功能键需要协同作用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展示环节就是“显示屏”发挥作用;教师就是CPU,以“立德树人”标准对各小组输入指令进行识别、辨析处理。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三观”正确,这是对“德”的要求,必须坚持。在此基础上,才是对“术”的训练。

我们看几个例子:

例1:我国某地即将建设一个新的核电项目,为避免“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的出现,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做好公众沟通工作(高考模拟题)。

例2:去年9月,由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良宵》在河北唐山开机,预计明年在全国公映。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请你作为电影文案策划者,写100字左右的推介语(高考模拟题)。

例3: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为“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打电话”;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分别与名著阅读、围棋等相关。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高考命题在情境创设中体现的国家意志和价值导向,就是引导师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心身边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三观”,“立德树人”要体现在平时教学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同时,必须把握高考试题设置的情境化趋向,与时俱进。

课堂改革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为载体。从哲学上讲,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没有没有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没有形式的内容。“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早已有之:河北衡水、陕西西安、山西忻州等等,凡是扎实推进,稳扎稳打的学校,都相继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优质学校。这是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我们有时只看到了名校的“盛名”,并没有看到“盛名”背后人家为改革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站在游泳池边看别人游泳并空谈“应该怎样”的学员,永远学不会游泳;站在一旁议论别人开车操作有毛病还指手画脚的学员,永远学不会开车。同样道理,大谈课改如何如何不好,对配合课改内容采取的必要形式评头论足,自己却无计可施的人,是可悲的坐而论道者,是课改推进的大忌。

明智之举:停止讨论,先动起来!借鉴别人成熟的模式、成功的经验是可以避免走弯路的。同时,我们要感谢对课改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因为他们的反对可以促使我们保持更清醒的头脑,更有信心和决心,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课堂改革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为载体。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讲过一个案例:国内某地请刘德华演出,一张门票1200元,仍然是一票难求,挡不住观众的热情,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单田芳老师分析认为,是刘德华精彩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语言、开放式的交流互动等形式,征服了观众,而评书这种艺术形式明显落后于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遇冷”。同理,教师如果还凭借“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这“老三样”,从前讲到后,由始讲到终,注定与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格格不入;教师必须借助包括电化设备在内的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流程,建立良好的互动通道,达到以学定教、以学立教的目的。

课堂改革必须尊重常识。任何改革都必须尊重规律、尊重常识。教育发展、学生成长、教师教学都有各自的规律,都有基本的运行常识。我们必须在做好常规的基础上,结合校情、教情、学情,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推进。

激发学生内动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过去很多时候,我们着眼于教师的角度较多,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动力的激发及有效培训。我们的对策是什么?一是必须狠抓学生对课改认识的思想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诸如“小组建设”的方法培训,三是提出明确的实操要求和考核。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主人不急,其他人再急作用不大。

有模式但不唯模式。以武术为例:一代武林宗师霍元甲创立的“迷踪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以色列的马伽术都有个理念“抛弃传统形式,忠实表达自我”,有肢体表达的形式,但不拘泥于形式,以快速“制敌”取胜为终极目的。同理。我们的课堂改革,无论基于哪种模式,只有一个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与总结、提升与改进,最终掌握方法、规律,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掌握,必须有服务于内容的课堂组织形式。

严格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是课堂改革的“地基”。再好的改革没有严格的制度支撑,都会流于形式。学校无论推行哪种改革,必须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做保障。比如:学生晨会、课堂要求、小组管理与运行、考核机制等均应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这些都是万丈高楼的“地基”。小组建设不是花样,需要制度保障,扎实推进。组长的选任、组员的搭配,都有一定的方法,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情,兼顾各组之间的平衡,有利于形成竞争氛围,有利于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的跟踪监测也是大有讲究,原则是采用积分制,公平竞争;组内竞争、组间竞争的目的是优胜但不劣汰,而是帮扶;教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必要的奖励、激励可以更大激发学生内动力,不应该吝惜鼓励的语言和象征性的奖励。

课堂改革必须汇聚八方力量。课堂改革需要教师支持,需要学生响应,需要家长配合,更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既然是民生,自然需要像修路、盖楼一样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学校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升软硬件设施、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师引进与培训等等,这些都需要政策或资金支持;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就有底气、志气、信心把改革进行下去,老师们就会积极配合,改革的步伐会加快;有了教师的悉心引导,大胆推进,加之学生全力配合,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学习效果就会好;家长的支持也是助力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家长鼎力支持,孩子就会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课堂改革必须强化执行力。再好的改革、再好的制度,最怕半途而废,最忌“一曝十寒”。必须做到“三有三没有”:有方案、有计划、有落实;没有推诿、没有懈怠、没有半途而废。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改革,也没有完美的课堂,更没有完美的人。有些人指责“洋思”、谩骂“杜郎口”、“衡水”等是形式主义,自己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将别人探索课堂改革真理的行为看作徒劳。这种人就是空谈误教,“大话”误己。他们的存在是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是最没有执行力的。因此,要解决执行力问题,必须先解决思想问题。

30多年前,在中国展开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大讨论,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人的发展,适应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阵地,一个缩影,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呼唤和素质要求。对任何一种课堂模式,我们都不能妄议其利弊。只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师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综合成效的适合学情、教情、校情的课堂模式都是好样的。从这个角度看,衡水的激情教育、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都是从他们各自的校情、学情、教情出发,探究出的适合他们自己的课堂改革模式,也取得了世人有目共睹的成绩。学不来,是因为没有领悟精髓;学不好,是因为生搬硬套。一切变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就行。

课堂改革必须坚定信心。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来不会轻易成功;改革必须经历阵痛,从来没有“顺产”;改革需要足够的定力,最忌左右摇摆;改革必须面对“杂音”,接受“旧势力”的质疑与挑战。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总是遇到阻力甚至麻烦,需要付出汗水与智慧,时有牺牲。没有困难与阻力的改革,不能称其为改革。课堂改革亦如此,必须先从观念“革命”。很理解一个人坚持在讲台上讲解了一辈子,突然要让学生上台讲的那种不适应;也理解“总怕讲不到位、讲不完”的担心。这些说到底,都是理念的问题。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兼听各方意见或建议,一方面要坚定课改决心不动摇,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总之,课堂改革无论何种模式,无论哪种方法,无论基于何种理论,只要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师生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造福百姓,就是成功的。

作者:边会均,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