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将在全省率先推进教师梯队培养 到2024年培育百余“教育名家”

2022-07-15 15:20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到2024年,青岛“教育名家”达到百人以上,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数以千计,市级骨干教师数以万计,实现城乡优质师资倍增,以有力支撑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计划。

青报教育在线讯  7月15日,青报教育在线从青岛市教育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将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实施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到2024年,青岛“教育名家”达到百人以上,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数以千计,市级骨干教师数以万计,实现城乡优质师资倍增,以有力支撑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计划。

实施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林详细介绍了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坚持把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作为关键目标,实施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坚持“教师为本、产出导向、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持续提升”工作原则,实施新任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教育名家等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形成教师梯次培养体系,畅通教师发展渠道。

一是实施新任教师实施全员培养工程。由区市进行统筹规划,以学校为实施主体,采取“师徒结对+竞赛展示+适度集中培训”模式,连续跟踪培养五年,以培养教育教学新秀。

二是实施青年教师“菁英计划”。每年遴选600名35岁及以下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市级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安排名师名校长实施导师制培养3年,助推青年优秀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中层管理干部,成长为名师名校长。

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数以万计的骨干教师,达到每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1名以上骨干教师的目标。每两年择优遴选不少于1000名市级教学能手、4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100名市级班主任带头人。让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助推其成长为青岛名师名校长。

四是实施青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数以千计的青岛名师名校长,达到每个学区、每个教育集团、每个学前教育联盟至少有1名以上名师或名校长,以引领全市教师校长发展。每三年从骨干教师中择优遴选300名青岛名师培养人选,依托高校进行导师制培养;遴选名班主任30名、名校长35名,通过工作室研修进行培养,支持其成长为齐鲁名师名校长。

五是实施青岛“教育名家”培育工程。助推齐鲁名师名校长再发展,逐渐成为青岛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在数量上达到每区市数名,全市百名以上,引领全市教育发展。

建立健全七个工作机制

《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七个工作机制,以形成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教师成长良好生态,以保障教师静心教研、安心教学、持续发展。

一是以规划促发展,健全市、区市、学校教师梯队发展规划和教师本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机制,提高教师发展、教师队伍发展的计划性,增强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二是以比赛促发展,健全教师教育教学竞赛工作机制,确保教师参加各类比赛评比遴选有公平的机会。学校组织的比赛重在全员参加,让教师在参与中找到不足,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并在本校比赛基础上择优向上推荐,参加区(市)、市的比赛,各级教学成果评比要向一线教师倾斜。

三是以榜样促发展,健全各类教师典型选树宣传工作机制。做到典型选树公正公平公开,正向导向明显。所推出典型是师生身边的好榜样,能经得起宣传,重点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的宣传,同时加大向社区和社会公开宣传的力度。

四是以引领促发展,建立健全各发展阶段教师发挥作用工作机制,探索优质师资在区域内共享使用工作机制,推动教师在教师梯队发展平台上“比学赶帮超”良性竞争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管理促发展,健全教师培养与管理使用相结合工作机制。突出师德作为第一考核标准的要求,关注教师日常表现,重视教育教学实绩,对于入选培养工程的教师实行届期管理考核,健全考核退出机制,在管理使用中发现优秀者并纳入重点培养。

六是以减负促发展,建立健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和服务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机制,让广大教师有时间学习充电、静心教研、安心教学。

七是以应用促发展,健全教师校长发展成果应用工作机制,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对于发展成果(或成绩)优秀者予以优先考虑,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内生发展动力。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为何实施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人事处)处长王元泳介绍,此次《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要求。通过全面关注各教师发展阶段发展,形成市、区市、学校三级教师发展梯队,以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名家,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要求。通过改革优秀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保障体系,推动教师持续发展、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三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的要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发展阶段,为促进教师发展,搭建新任教师全员培训工程、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等发展平台,提供一定政策支持,推动教师持续发展。

青报教育在线注意到,此次文件提出了五个梯队培养工程,与以往培养工程相比,增加了青年教师“菁英计划”。为何要搭建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发展平台?王元泳介绍,近五年以来,我市为化解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二孩政策对教师需求,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近2万余人,目前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近5万人,约占青岛市全体教师的45%左右。

王元泳表示,青年教师发展情况事关骨干教师、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养质量,事关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质量,事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必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为此,市教育局每年遴选600名35岁及以下优秀青年教师,纳入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安排名师名校长实施导师制培养3年,助推青年优秀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成长为名师名校长。各区市、各学校也要采取措施,强化青年教师全员培养。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中等及以下学校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我市已入选6人,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市培养、引进齐鲁名师名校长累计165人,建设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5个,培养、引进省特级教师累计304人,数据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这是青岛教育的一件大事”

《意见》的出台也让校长、教师备受鼓舞。多位校长、教师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意见》是青岛市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对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意见》的出台与实施也是青岛教育的一件大事,一定会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青岛六十六中校长相佃国表示,《意见》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五大工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为不同专业发展层次的教师搭建起持续提升的平台。《意见》制定的七项工作机制科学全面,特别是对于“菁英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提出了届期管理考核与退出机制,既是激励又有约束。《意见》还首次将名班主任培养列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既是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视,更体现出对班主任教师的尊重。

“《意见》是否能够真正落地,关键在学校。”相佃国表示,《意见》的落实需要学校建立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措施。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年(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分解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和督导考核,促进计划落实落地。二是成立校内外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发展项目研究团队,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为他们提供智慧支持。三是搭建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骨干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读书班等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创造学术交流机会和物质条件保障。四是定期组织不同群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五是建立教师激励发展机制,加强优秀教师宣传,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