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逐步调整中考自招规模和录取方式,充分释放指标生政策红利
摘要:5月19日,青岛市教育局出台《青岛市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实施意见》,提出三到五年内重点打造一批初中学校,明显改善薄弱初中学校教育教育生态,提升全市初中学校整体质量。
青报教育在线讯 5月19日,青岛市教育局出台《青岛市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实施意见》,提出三到五年内重点打造一批初中学校,明显改善薄弱初中学校教育教育生态,提升全市初中学校整体质量。
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将一批办学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潜能、在改善区域内均衡度具有重要作用的初中学校打造为优质学校,明显改善薄弱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生态,提升全市初中学校整体质量,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东龙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走在前列,不断提高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重点打造一批初中学校,培养100名初中校长(分管校长)领军人物、400名初中名师示范人物,评选100个初中优秀教学法、100个初中教育创新改革成果。
意见提出九大重点任务。推进集团化办学行动。城区内新建初中学校以融合、聚合形式加入优质教育集团,推进“一长多校”(统一法定代表人、统一经费、统一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管理模式,缩短名校打造周期。建立教育集团核心校校长激励机制。从12所市级初中实验学校中择优选择核心校,组建教育集团,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探索集团内部中考招生政策改革。探索教育集团成立基金会,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教育集团创新、改革、发展。推动区市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开展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
完善中考招生行动。扩大优质高中学校招生规模。完善以自招和统招为一体的中考招生方案。逐步调整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规模和录取方式。调整指标生分配方式,充分释放指标生政策红利。在以融合、聚合方式吸纳新建初中学校、薄弱初中学校、农村初中学校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内部开展指标生招生试点,强基计划向初中学校延伸试点、特殊禀赋学生培养试点等招生改革。开展科技特长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化、电子化。
优化校长教师队伍行动。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机制。为初中学校配备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攻坚克难的校长。树立改革思维,各学校用好用足“三定一聘”政策,通过设置特聘岗位、专业岗位等方式解决学校干部配备问题。在集团校之间、区域之间开展中层干部相互挂职,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在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培训,做好校长后备人员培养工作。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引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和新入职教师连续五年培养计划,推动全市、区(市)、学校教师队伍梯队发展。借鉴乡村教育振兴、强镇筑基等政策,为初中学校量身打造保障性政策,围绕科研课题、评优评先、特色打造等方面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初中学校。通过支教政策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吸引力,切实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按一定比例提前完成新教师招聘,新教师实施为期一年的优质校跟岗培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师资县域内均衡配置机制,积极探索市域内优质师资共享机制。
实施强德固本行动。构建新时代高品质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多彩思政课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创建阳光校园。开展中小学强德固本行动,推进全环境育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夯实制度、课程、阵地、队伍和机制五项建设,推进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做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深化作业改革和托管服务行动。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减2加N”模式(减作业负担、减培训负担,加服务、提质量、育生态等)。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实施“零起点”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精准分析学情,提升学生指导针对性和实效性;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推进作业革命,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加强检查督导,开展作业模式改革研究,建立分层次作业、项目式作业、实践类作业、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作业等作业设计模式,规范作业批阅。推进课后服务革命,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托管范围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或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帮助,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试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一校一策制定学业后30%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发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平台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功能。将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度、参与度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将课堂观察理论引进课堂教学评价。培养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基于学科全面达标基础的学科特长和优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科学合理使用导学案,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定期举行初、高中教师集备、观摩等衔接活动。建立市、区(市)级教研员联系初中学校机制,为初中学校发展争取资源支持。
精进实施“十个一”行动。以“十个一”项目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节、赛、会、展、演”工作机制,办好中小学生“十大节日”,完善“十个一”项目资源库,建设“十个一”项目师资队伍,创建“十个一”项目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劳动素养水平,努力打造“五育融合”促学生全面发展的青岛育人模式。
提升信息化行动。围绕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信息化教学引领校,建立初中学校会议视频系统。设立信息化首席教师,基于青岛教育e平台,建立引领校网络联盟,构建优质数字学习资源校际共享机制,促进联盟校间资源互通共用、协同教研和教师交流等。服务学生校内校外自主学习需要,组织教师设计微视频学习资源,覆盖全部学科。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市域全面普及,助推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坚持建峰提质工作策略,高质量打造10个省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驻地初中学校,拓展高校、科研院所、教育类社会机构的课程与专家资源,支持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研发,打造科学实验特色课程。以教师创新学生学业述评等工作为切入点,激发教师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为农村初中学校注入办学活力,提升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建立城区优质初中学校帮扶农村初中学校发展机制,实现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