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 高考

选志愿不知如何下手?从新旧动能转换山东“十强”产业看未来人才需求!

2021-07-20 16:17 山东高考一点通

摘要:山东规划了“十强”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十强”产业涵盖了一二三产涉及山东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

考生和家长在规划志愿时,除了关注热门专业,还应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这将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2018年01月0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函〔2018〕1号),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规划了“十强”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十强”产业涵盖了一二三产涉及山东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

对于咱们高考生来说,我省规划的“十强”产业也预示着未来在这些方面会有更多的人才需求。这对考生规划志愿起到了引导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十强”产业的具体内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介绍: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占全省工业比重显著提升,达到15%以上。产业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成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3-5个千亿级企业、8-1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长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支柱和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到2022年,在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技术、产品、企业。建设3-5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制造基地、3-5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或产业集聚区,培育10个左右具备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成发展体系健全、引领作用明显的“三核一廊两翼”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带。再经过5-10年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到2022年,产业创新基础、资源、环境等全面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总量、发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速超过15%,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6%。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在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材料、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聚集、培育一批企业(产业)群,打造一批以高端服务器、高端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工业核心软件等为代表的引领性产品和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到203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整体创新水平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图片

高端装备图片

产业介绍: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支柱地位日益突出。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其他制造业(38.7%)、汽车制造业(23.6%)、专用设备制造业(14.6%)保持了快速增长。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机械类产品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输送机械、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挖掘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6.5%、41.3%、22.5%、22.1%。

发展目标:到2022年,力争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30家以上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百亿级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万亿元,大企业群体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达到5%以上;建成10个以上高端装备行业创新平台,引进20家以上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30家以上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到2025年,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力争达到3.5%,形成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到2022年,形成济南、青岛、烟台三个产业核心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0%以上。到2025年,沿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建成10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新能源新材料

产业现状:我省新能源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

发展目标:围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构筑以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能互补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实现新能源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到2021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200万千瓦;2022年力争达到6000万千瓦;每年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5200万平方米。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持续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加快建立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核心特征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智慧海洋

产业规模: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0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4.2%,提前达到“十三五”末88%的目标值。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GDP的20.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3%。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数量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发展目标:增强经略海洋意识,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探索人海和谐、陆海统筹、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

医养健康

产业介绍: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菏泽为代表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地,以威海、淄博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以青岛、济南、德州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集聚地。烟台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菏泽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威海火炬高新区入选医疗器械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省,全省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实现与17个设区的市、12大省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一批院校开设了生物制药、养老护理、体育休闲、健康管理、旅游等医养健康产业类专业及研究方向,医养健康产业人才队伍日益发展壮大。

发展目标: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全面提升,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涌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我省成为全国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打造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等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15%,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全面形成,优势领域引领全国,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化工

产业介绍:山东是世界三大炼化产业集聚区之一,在安全和环保以及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山东近年开始对化工厂实行关停并转,化工产业安全生产形势和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转。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万华化学一期100万吨/年轻烃裂解制乙烯、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高附加值延伸、南山集团乙烷裂解制乙烯等重点项目;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淄博齐鲁化工区、临沂阳煤恒通化工园区、济宁新材料产业园等、菏泽煤化工园区等;新型盐化工产业基地:潍坊、烟台、东营、滨州、菏泽、聊城、德州、泰安等化工园区。

发展目标: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省。到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现代高效农业

产业基础:农业综合产能位居前列。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六项工程。

战略定位:建设农业标准品牌强省,建设农业“新六产”发展示范省,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先进省,建设农业开放发展引领省。其中“新六产”是指农业经营主体搞多种经营,既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又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还提供电商、采摘、餐饮等服务(第三产业)。下一步山东将围绕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出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图片

文化创意图片

产业介绍: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带动全省文化企业整体提升。在“山东省文化企业30强”中,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出版发行类公司,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广播影视类公司入选。

发展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丰富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202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

精品旅游

产业介绍:目前全省拥有A级景区1229家,居全国第1位,其中5A级景区12家。旅游度假区46家,居全国第6位,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旅行社2649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228家,居全国第6位,国内社2421家,居全国第四位。星级饭店571家,居全国第3位。

发展目标:到2022年,建设2个精品旅游发展核心集聚区:济南省会城市圈精品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打造三千亿级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泛青烟海洋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打造五千亿级的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建设6大精品旅游发展高地:曲阜东方圣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旅游发展高地,齐国故都齐文化精品旅游发展高地,沂蒙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发展高地,青烟威精品海洋旅游发展高地,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精品旅游高地,济南泉文化精品旅游高地。建设20个旅游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暨精品旅游基地,20个精品旅游度假,50个精品旅游景区,100个城市精品休闲旅游街区(社区),200家精品旅游酒店,100个精品旅游特色村

现代金融

发展基础:山东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并举的金融组织体系。与此同时,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民间融资、典当、融资租赁、农村合作金融、金融属性交易市场等多类型金融业态有序发展。

总体需求:产业贡献更加突出。到2022年,全省当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金融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社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税收突破5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到2022年,直接融资占比达到25%左右。保险市场加快扩容,力争到2022年,保费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保险深度达到4%以上,保险密度达到3850元/人以上。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海洋金融、文化金融、质量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申贷获得率稳步提升,金融扶贫任务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