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39中初中部研修一:探寻家校沟通之法,走上协同育人之道
摘要: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德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授迟希新,为青岛39中的老师们做了一场“从沟通走向共育——关于家校协同共育的常识与策略”的主题讲座。
青报教育在线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共育,方能凝聚教育合力,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近日,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德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授迟希新,为青岛39中初中部及兄弟帮扶学校的老师们做了一场“从沟通走向共育——关于家校协同共育的常识与策略”的主题讲座。
家校最终要走向共育
目前家校间往往达不成教育共识,“5+2=0”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迟希新看来,家校关系是其次,良好的沟通是基础,家校最终要走向共育。通过梳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育人途径,迟希新表示,在课程、管理、文化、活动、实践、协同六大方面,家长都会参与其中,与每一种途径发生关联。
迟希新表示,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育第一课堂的家庭,家庭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阶段没有完成的教育和以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在以后的教育中弥补,具有不可逆性。此外,作为“重要他人”的家长,往往以榜样和示范作用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过程,以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作用形式深刻影响学校和班级里的教育结果。
当然,由于视角和诉求冲突、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专业性和参与性加强的趋势,家校矛盾出现也有其必然性。学生是家校矛盾的原点,也是家校教育共识的支点,家校协同育人要以学生为利益共同体,达成相同的成长促进目标、相近的责任与担当。此外,迟希新还介绍了“增进了解、改善关系、建立信任、实现共育”四个家长介入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阶段,带领老师们充分了解家校沟通的基本常识。
在活动中实施影响
如何增进家校关系?迟希新认为,要创设环境媒介,在交往中增进关系,在活动中实施影响。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迟希新从“提前做好家长情况的调研、建立家长组织机构、定期召开家长会、协调和指导家委会活动、家访和个别交流”等方面为老师们梳理了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主要工作。在这过程中,班主任还要调研新接班的家长情况、家长的教育文化水平、家长的工作和职业状况、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的期许等内容。
同时,迟希新介绍了家长会、亲子实践活动、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家校沟通“嘉年华”等家校协同活动的类型,以及其设计原则,并以疫情下的主题教育、今天你家孩子“上班儿”了吗、《小盆栽 大文章》等案例,为老师们详细剖析家校沟通活动的设计和思路。
有效沟通才是关键
沟通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有效沟通却是天底下最难的事。迟希新认为,家校沟通不能仅仅至于技巧,家校沟通是家长与教师间情感的交融,是一门值得用心体会的艺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人格素养。为此,他从秉持沟通原则、注重交往技巧、提升沟通素养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提升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的具体方法。
在沟通上要遵循预见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以及小步子原则。对于交往技巧,迟希新提醒老师们,要提前预案,排查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重点关注沟通不畅的重点家长,了解情况以后再做出结论。同时,还要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
关于家长微信群使用,迟希新提出了几个“小妙招”,如使用的@的方式提高交流针对性,建立“重点家长”和专题讨论的“小群”,适当发送针对某一问题的“打包记录”,针对一些复杂话题发送“语音包”等,这些接地气的技巧给老师们家校沟通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也引起老师们深刻的思考。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