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政治卷:优化考查方式,重点考查思维过程和品质
摘要:试题考查内容覆盖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以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为主要素材,任务设置体现政治高度、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结合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突出方向性,坚持科学性和公平性,反映时代性和民族性。
一、突出核心价值引领,注重学科素养考查,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恰当而丰富的情境设置和任务导向,实现了对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的有效考查。
(一)引导考生坚定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试题在情境设置上选材丰富真实,或厚重或灵活,让考生在时间与空间、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维度中,在阅读和回答试题的过程中,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如第3、4、5题从经济层面,第6、7、8、14、17题从政治层面,有效地引导考生认知并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体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政治认同;第12、15、19题从哲学层面,引导考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增强理论自信;第20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新事物层出不穷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等,引导考生通过回眸共和国的奋斗历史,深刻理解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第10、11题通过茶和文物引导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等,激发考生的文化自信。
第18题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逆行者坚定的背影切入,将考生带入到全民战疫的情境中,并进一步引领考生通过回望历史,认识中华民族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凝练和升华。基于鲜活深刻的真实情境,通过任务设置引发考生深度思考“为什么中国人骨子里有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考生答题的过程成为自觉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的过程,于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突出科学精神,培养考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试题通过新颖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考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测评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第12题毛泽东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从理论上告诉考生什么是真理,启发考生要坚持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第1、5题立足现实生活,从实践上让考生体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巨大创造力;第19题“中国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来自当下中国的伟大创造”,激发和引导考生保有好奇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能力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责任担当是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第17题的“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一方面引导考生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另一方面引导考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第6题国家卫健委高质量承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有利于引导考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第20题则引导考生树立世界情怀和国际视野,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引导考生树立奋斗精神、劳动观念、健康意识
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奋斗是最深情的告白,奋斗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第13题“假如青春有颜色……”让考生认识到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还要培养考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观念。第6题我国推进医疗改革、第18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让考生感受到国家坚持生命至上原则的同时,认识到树立健康意识、增强体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10题的茶文化让考生感受“人在草木间”的自然之美;第11题则引导考生置身“纸上博物馆”,感受玉琮的久远、青铜的厚重、竹简的博大和瓷器的秀美,考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也学会了鉴赏美、创造美。
二、优化考查方式,突出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
试题考查内容覆盖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以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为主要素材,任务设置体现政治高度、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一)注重推理与论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如第4题引导考生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六稳”工作的各项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正确辨识判断、严密逻辑推理,综合形成整体性认识,引导考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六稳”政策。第16题第(1)问,从社会生产领域选取现实案例设置情境,引导考生在观察“聚合经营”这一经济现象基础上,分析企业选择聚合经营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并坚持辩证思维方式,从企业经营的目的、聚合经营的优势、竞争压力激发创新活力等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综合论证。
(二)强化探究与建构,提升“做事”能力
如第16题第(2)问,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零和博弈”、“正和博弈”信息基础上,基于真实问题,综合运用经济知识,对聚合经营的企业在“加强合作、正当竞争、诚信守法、打造自身品牌和区域品牌”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7题关于治理高空抛物坠物的“呼”与“应”,一是通过“民有所呼”情境设置,让考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高空抛物坠物及其治理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二是通过呈现民法典关于高空抛物坠物的法律“回应”,引导考生学法懂法用法的同时,灵活运用政治知识、能力、方法研究问题,从社区居民角度,依照问题的真实逻辑,从德治、法治、自治三个方面,提出参与高空抛物坠物治理的合理可行的思路、对策和方法,考查考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
试题注重创新试题设计,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培养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第16题,为什么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却要选择聚合经营?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如何坚持“正和博弈”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这些都要在慎思明辨的基础上,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有说服力的价值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试题设置隐性考查了考生的全面、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第20题的第(1)问“我们应如何与新事物一起成长”直接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第(2)问,情境中示例了两个时期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续写发言稿提纲。试题综合考查了不同模块知识的融会贯通,全面考查了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五项关键能力,既引导考生要注重课堂学习,又引导考生关注国内国际重大长效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
三、情境创设丰富真实,复杂程度合理,保证了学科素养测试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情境是测试和反映考生学科素养的载体。试题情境素材的选择和创设兼具新颖性、简明性、丰富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考查目标要求。
(一)情境来源丰富、真实
试题情境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既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热点主题,又选取了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断;既关注紧贴时代热点的宏大叙事,如新冠疫肺炎情防控、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新中国成立70年、“六稳”“六保”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又关注日常微观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如足球的自动化生产、各行各业青年的奋发有为等;既有时间上的历史纵深感,如第11题博物馆的文物再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脉赓续等,又有空间视野上的延展,如第10题国际文化交流、第20题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担当等。
(二)情境设置新颖、典型
情境设置体现出“新”和“巧”。一是情境材料在形式上体现创新特色。第20题第(2)问通过示例发言稿提纲的形式设置任务,形式灵活开放。二是试题情境在内容上讲求原创性、时效性。如第16题选取社会生产中商家“聚合经营”现象,并将“正和博弈”思维运用至经济生活领域,能够引发考生的深度思考。
(三)情境复杂程度的分布结构合理
整套试题的情境设置梯次有序,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和复杂情境搭配合理,能够有效测试考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例如,第1题构建了工业机器人生产足球的简单情境,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生活的科学认知能力;第17题的情境从“民有所呼”到“法有所应”,再到“公民参与”,内容层次丰富,涉及主体包括人大、政府、社区物业、社区居民、公民个人,行为主体多元,需要考生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