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疫情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这些学者、院士、校长和教育厅长的回答值得深思

2020-04-02 20:35 教育家杂志

摘要:特别策划“疫情对于教育而言需要思考什么”专题,邀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及大学校长、院士,多省教育厅厅长谈疫情带给教育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球范围蔓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格外严峻。

疫情之下,教育何为?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特别策划“疫情对于教育而言需要思考什么”专题,邀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及大学校长、院士,多省教育厅厅长谈疫情带给教育的思考。

学  者  篇

于  漪

“人民教育家”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万众一心奋战新冠病毒疫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人的教育与启迪极其深刻、极其丰富。我这名老教师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立德树人必须站牢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和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制高点上,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积极有效地冲破目光短浅、分数至上、一己之力的藩篱,引领学生把国家安全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镌刻于心,立志一辈子锲而不舍落实到行动中。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这次抗疫战斗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加强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其次,要教育青少年拒绝残害野生动物的陋习,过文明的生活。第三,要培养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第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第五,要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线上学习不是课堂搬家,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线上沟通能力。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对于疫情,我们思考的视角依然离不开人才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更要依靠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培养有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讲创造性思维天赋,而要看重后天培养结果;不要把创造性仅仅局限于智育,而应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要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情怀的培养,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这次疫情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促进学生自我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叶  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对于疫情,教育要思考什么?许多教育者和教育学家都发表了不少高见。我还一直在苦苦思索。

至今最想讲的是,教育要让孩子从小成为尊重真与诚的人,说真与诚的话,做真与诚的事。疫情从天灾开始,到因人祸而严重,就是因为有人不让人讲真话,有人只愿听颂歌,有人只愿看装扮出的祥和。讲假话、说大话、形式主义害死人。

愿我们的教育崇尚真与诚,培养出越来越多真与诚的人!

我相信文明的进步,不只在制度,更不只是技术,而是一代代的人更有独立思考,更在乎做一个有尊严的真与诚的人。

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有真与诚的人来担当。

中小学校长篇

王  欢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疫情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培养孩子基于科学精神和现代人科学素养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意义,更让我们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角度整体思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丰富内涵和深广意蕴。

立什么德——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为民德”指向热爱祖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人德”指向关心社会,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立身德”指向完善个人,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我们要以“三德”贯通人的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发展,并让“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坚定不移地贯穿在非常时期的教育全过程中。

树什么人——疫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成长主题。这既是一个认知主题,又是一个行动主题,更是一个人格主题。首先是心怀“国人”。我们的教育要怀抱家国信仰、绽放时代光芒,将“人”字写得更加高大;其次是情系“家人”。从“国人”到“家人”,我们的教育要将“国”之所向化为“家”之所求,也将“人”字写得更加稳固;第三是身修“个人”。从“国人”到“家人”再到“个人”,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全民战疫贡献力量,并将“人”字写得更加劲拔!

人的价值,内蕴着成长的意义,决定了教育的追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中融贯“为民德、为人德、立身德”,就是要让“国人、家人、个人”在育人行动中达成三位一体。头顶的天,是我们共同的国;立身的地,是我们共建的家。“顶天立地”就是家国担当。迎战疫情,迎面成长。我们要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郑瑞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学校的一切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似乎一夜之间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教育”,我们正在朝着“教育+互联网”不懈努力。对于教育而言,学生的生命教育是第一位的!学生的健康成长远比学会一些机械性的知识更重要,面对疫情教师陪伴学生会从现实中学习、从现实中思考,砥砺意志品质,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刘可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未来,师生的教与学方式将加速向学习者为中心转移。首先,以真实的学习为价值取向,学习的内容将不限于教材课本,加大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教师的教学设计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疫情期间再次验证: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边界将更加模糊。第三,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要研究信息技术进入学校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历经一场席卷全球的深重灾难,作为教育人,我们更应该深度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核心问题。这样的叩问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在我脑海里愈加强烈而清晰,概括为一句话就是:通过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国家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人。

陆云泉

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这次疫情,我们都面临了一次重大灾难,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超长寒假中,对教育者而言,确实需要深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可见,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中不能缺少生命教育,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其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善良的,对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一颗善良之心。人与人之间都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关怀,这个世界才能充满爱,就是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不能老是强调竞争,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面对网络海量信息,要有思辨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创造力。知识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等于有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如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还在路上。

教育需要特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能仅仅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教育要跟生活相结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我们把学生圈在课堂里的时间太长了,应该多带着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这次疫情,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去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孙先亮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这场疫情,痛定思痛之后,我们的教育需要思考更加深层的问题。

首先是生命教育。要做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让教育从尊重学生出发;做提升价值教育,让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教育过程获得体验和升华。

其次是思考课程建设。中医文化不只是为了身体健康的“术”,更是中华文明的“道”。传承文化,启迪哲学思维,都需要让中医进入课程。

再次是教学方式反思。传统的“灌输”与“盯人”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师生交流与教育资源共享,只有改变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

李素洁

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

这次疫情下的教育生态,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提前浅试:学生将趋向更多选择,如时间和空间、内容和教师,选择权都将握在学习者手中;教师将趋向更细分工,教师现有的备课、上课、批阅作业等常态基础工作,将根据教师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学校将趋向职能转换,虚拟学校和班级会大量形成,学校管理将趋向自组织形式。

易国栋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灾难的抗争史。灾难给人类带来痛苦,也会促进人类反思和变革。人类总是在反思中成长,在变革中前进。这次疫情不仅会让我们国家和民族更加成熟,也会加速师生个人的成长。

成长表现在大事面前要静心,静心让我们面对大事、难事时更加从容、冷静和理性;静心让我们在真真假假的信息和喧嚣的争论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每遇大事须静心,人的人品、格局和能力要经过长期,甚至要经历大事、难事的锤炼才看得出,才能得到锻炼提升。

师生成长,最重要的成长是责任心的提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次疫情,有人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成为千夫所指;有人被誉为民族英雄,百姓的救星。这次抗疫,我们的成长表现在不仅要知道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重要,更要懂得责任担当的重要。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这次疫情,我们要懂得不能仅仅追求个人实现和个人价值,我们更要明白对生命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人类命运负责的重要。

千万逆行者是这次抗疫的英雄,千万逆行者背负责任前行的时候,他们做好了牺牲小我的准备,逆行者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有一天,当小我与大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需要兼顾甚至冲突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注视逆行者的背影,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学习逆行者的事迹,我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学复课了,我们聚在“复兴路 强国梦”的宏图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一定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概。成长首推责任感的提升,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责任感的人生才会有格局,有高度。

责任感的提升更要表现在开学复课的言行中,知行合一,共同保障特殊时期的校园秩序,坚持坚韧,共克时艰,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同成长。

院士、大学校长篇

杨雄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新冠疫情平复之后,全社会当痛定思痛。“思痛”乃举一反三,深刻反省之谓也。而“思痛”则必须在“痛定”之后,惟其如此,方能做到更科学、更客观,避免情绪化。

邱  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大学尤其要保持定力,追求长远的目标。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在线教学一定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持续影响,即使疫情结束后回归传统课堂,我们也一定会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看待以往的教学方式。所谓课堂者,非谓有教室之谓也,有师生之谓也。师生在,课堂就在。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这是在线教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影响。

李元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来说是一场大考,对大学来说也是一场大考。危难关头,华中科技大学十家附属医院3.3万余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救治生命;一大批科研团队加快科研攻关,锻造抗疫“神兵利器”;广大学子经受考验、加快成长;学校被公认为是全国抗疫战场中投入力量最多、贡献最大的高校。

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体现在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更体现在当国家和民族有危难之时,她能为国排忧、为民解难,冲锋在前、勇担重任,以强大的实力克敌制胜、打赢硬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因此,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立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对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功能、结构和评价进行再思考,加快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改革与创新,使我国一流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陈十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逆境中,拯救我们的是带着科学精神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我希望同学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不断涵养科学理性的人生心态。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传播科学知识。同时,更加坚定自己的科学“初心”,投身科学,用科学改变世界,贡献祖国。

施一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严峻挑战。以培养人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使命的大学,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和担当?

我们每个人在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福利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认真思考人类文明和未来世界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联系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紧密,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对周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影响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深远。

从根本上讲,大学必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承载起人类发展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与创新,立志成为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股正能量。我们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打破国界、跨越藩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合作、共享、包容、创新,共同提升探索和应对未来的能力。科技是人类命运的最终保障,我们必须掌握最前沿的尖端科技;但科研道路长且阻,我们必须沉住气、静下心,十年磨一剑。

大道远行何惧前路多艰!一往直前,明天一定会更好,人类文明一定会更加璀璨。

厅  长  篇

杨  勇

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疫情突如其来,把我们的教育打了个措手不及,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思考。

“教师”的辛酸。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家长担当了教师的角色。没有一丝准备的家长,尝到了当教师的滋味。孩子们被家长称为“神兽”。一个“神”字,多么可爱;一个“兽”字,又是多么无奈。现在,没有一个家长不盼望着孩子赶紧上学去。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是否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希望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和教育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家长的角色。我们常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疫情发生后,凸显了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家庭就是学校,家长就是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没有人告诉你教师怎么当,但你的角色却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其实不光疫情期间是这样,其他时间也是这样。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惜的是,一些家长还没有这样的认识。

教育的挑战。教育部一声令下,全国2.76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可载入史册的教育实践。这在以前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网络教育,“神兽”们不知如何,教育何以堪?于是,有些人欣欣然:网络教育这么好,把全国的优秀老师都请来上网课,孩子们不就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了吗?言外之意,学校可以被网络取代,教师也不用配这么多,有AI就够了。粗略一听,有道理。细想起来,令人担忧。疫情之下,因为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网上教育取而代之。但绝不能说网络课堂能代替学校。没有教师的网络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个体差异或者说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就没有千差万别、卓越优秀的学生。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离开教师,没有教育!

葛道凯

江苏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全国上下同心抗“疫”,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是真实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爱国情、强国志,让家国情怀牢牢扎根心间。抗“疫”以来,高校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贡献了“教育力量”。衷心希望广大学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人生才华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邓云锋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疫情对教育而言就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德育的光辉。疫情面前,14亿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广大白衣天使“舍小家、顾大家”,最美逆行。从社区防控人员、人民警察,到快递小哥,一个个凡人善举,传递的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汇聚起的是磅礴的正能量,彰显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璀璨光芒。教育播下的“真善美”种子在他们的身上已经茁壮成长。

它折射出了我们工作的短板。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教育领域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限,科技攻关能力不足,学生卫生应急素养教育缺失,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不够系统,生物安全意识不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等。疫情终将远去,问题却不会自然消失,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

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疫情过后,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思考,而应该是担当、是行动,是矢志不渝的作为。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灾难当做教材,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更好履行教育的担当。

郑邦山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多难兴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炼成钢,在磨难中成长、在逆境中奋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再次体会了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齐心壮举,感受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践行了义无反顾、勇当先锋的使命担当。

疫情期间的点点滴滴,凝集成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这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是一套特殊的成长教材,是一段浓烈的青春记忆。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及时面对青年学生开展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和信念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利用好这段特殊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我们教育人的贡献,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王海燕

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科学思考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带来的冲击,深刻反思战“疫”中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吸取教训,转“危”为“机”,强化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坚守教育根本,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强化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热爱生命、崇尚科学、敢于挑战,让教育的目标任务成为青年学生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教师、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对自主性和完整性,减少“现场教育”和线上教育的差异性,增强信息技术供给教育的人文化、个性化、生活化,延长教育的“触角”,拓宽学习的“入口”,提升“互联网+教育”的互补性、融合性、效能性,优化在线教、学、导、评、管“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形成面向人人、人人可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