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你家孩子可能在无效学习?出现这4个现象,家长一定要上心!

2020-03-24 14:26 阅读第一

摘要: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整日在书桌前埋头苦学,没有荒废时间,便十分放心,认为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定很好。殊不知,学习方法不对,看着再努力,也可能是徒劳。

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再一次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挑战。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整日在书桌前埋头苦学,没有荒废时间,便十分放心,认为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定很好。殊不知,学习方法不对,看着再努力,也可能是徒劳。

下面是4种无效学习的信号,快看看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盲目模仿,没有主见

居家学习期间,学校纷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初次尝试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不少孩子都充满了热情和斗志:

看到同学在用某APP背单词,自己就赶紧下一个,放弃之前所用的词典;

听说同学在学习某个网课,便也跟着去学习,而把之前学了四五期的同类型课程丢在一旁;

看到网上推荐一本语文必读书目,读了几天,又换成另一本“必读书目”;

……

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决不能看见别人怎么学自己也怎么学。

适当的参考别人的学习方式是可以的,但是照搬、没有主见则是盲目的。

孩子看着很忙,但若是都没有对别人的学习方法加以辨别、盲目照搬,其实都是在做无用功。

自主学习意识缺失,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只会照搬别人的学习策略,也是无效学习的一种。

家长不妨监督、检查一下孩子选择的在线课程是否还在坚持学习?使用的练习册是否还在按时做?

让孩子坚持一种学习方法,比来回更换更有效。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学习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学习的承载物。

只会“输入”,不会思考

开展在线学习后,老师虽然可以借助网络检查批改学生作业,但始终无法做到像往日一样严格要求。

因此,学生难免在课后“偷懒”:认为自己都会做,看看答案跟自己想的差不多,就不动笔了;遇到难题,直接翻答案,看了一遍以后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道题是这样计算的,还挺简单的!”

可是这些题真的简单吗?亲自动笔一定能算对吗?难说。因为解题的过程他只是“参观”了一遍,但是从来没有在心里演算一遍。

其实做题的关键在于做对题,要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如果不经常去分析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拒绝做出调整,那么只能叫磨洋工或者叫重复劳动。

重复劳动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复地去做对事情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

对于学习来说,单纯地输入是没有用的,要学会在输入的时候思考,学会用心看,而不是只用眼睛看。

家长可以时不时抽查孩子的作业,问问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对知识点到底掌握了多少。每隔一段时间对孩子之前写错的难题进行提问,将孩子写错的题用试卷的方式进行整理,让孩子“模拟考试”。

在平时生活中也要多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让孩子思考“为什么”。用提问、检查的办法去“逼迫”孩子多思考、多动脑,实现学习中的“知行合一”。

没有计划,三心二意

一线教育专家曾经提出过两种最无效的学习方式:一是连续学习一门功课3小时以上;二是脑子里想着数学,眼睛却在看英语。

自学的时候,若是不会灵活地安排自习科目,就会导致效率低下。

连续学习同一门科目势必会让人身心疲惫,产生厌倦;而在学习中没有合理分配时间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产生紧张心理。

家长看着孩子伏在桌前认真学习,一会儿翻看数学书,一会儿翻看英语书,觉得孩子挺认真的,其实孩子只是不知道先学什么好。

在纠结中摇摆不定,往往浪费了学习时间,还会加剧孩子的烦躁心理。

因此,家长一定要帮助或监督孩子合理规划每日的学习时间表,做好规划。这份时间表不必过于细致,以免难以执行,但至少必须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任务。

“表面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孩子喜欢干这样的事:上课的时候将老师讲的内容、PPT上播放的内容不加思考地全部记在本子上,甚至还用记号笔、尺子等工具给笔记进行“美化”。

有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特别认真,一个字都不准出错,一旦写得不好就擦掉重新写,看着写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其实都是都是在浪费时间。

但不走心的努力,都是看起来很努力。

孩子不应该有“努力的幻觉”,低效的学习某种程度上就是半吊子,这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在得不偿失。

我们经常被孩子的低质量的勤奋蒙蔽了双眼,觉得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时候,低质量的勤奋掩盖下的,才是真懒惰。

这种“表面学习”不仅会让孩子成绩下降,还会让孩子产生“我很努力了,但是仍然学不好”的心理,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学习效率进行检查,要学会辨别孩子是“真勤奋还是假勤奋”。

一旦发现孩子在进行无效学习,就要及时纠正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帮助孩子改变无效学习的状态,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有好转。

在经过大量实验、案例追踪后,科学家曾总结出针对学生最有效的三个学习策略,家长们不妨借鉴、学习一下,在居家学习期间做孩子的“小助手”,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这意味着要学会自我测验。家长在一开始可以帮助孩子检测,等孩子习惯后慢慢走向自我检测。

所谓自我检测,就是放弃传统的反复阅读的学习方法,而是当孩子在读课本、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

复习的这部分核心概念是什么?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没接触过的?你会如何定义它们?

这些概念和你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要点?这个概念在解决什么问题?

之所以要放弃反复阅读、使用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多数学生关注的是课本、笔记,以及老师上课时PPT中着重标出的部分。

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反复阅读这些内容,对文本和术语倒背如流,造成一种“我记住了这些知识”、“我因为记住了这些知识所以等于会用这些知识”的错误印象。

所以建议家长:

1. 许多课本的章末都设有学习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向孩子提问、让他们把答案写下来。

2. 每周都留出一点时间,用课上、课下的资料测试,包括已经学到的东西和预习后即将涉及的材料都可以。

3. 测试后要检查答案,确保孩子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复习,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具体间隔时常多久取决于知识点的难度、孩子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资料本身,因人而异家长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

这个策略的关键点是找到合适的方法、调整好适合孩子的间隔时间后坚持下去。

比如,可以利用常见的巩固、检索方法:“抽认卡”。

“抽认卡”背后的原理,是通过“主动回忆”(提供一些线索、工具或触发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跟知识发生互动,从而记住、消化和吸收知识。

如何制作适合孩子的卡片来进行学习呢?

首先,需要准备两个基本工具:成年女性手掌般大小尺寸的纸张、不同颜色的彩笔。

其次,想要巩固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按照以下四类风格来制作。

风格一:问题答案型,一面写问题;另一面写答案。

风格二:关键词罗列型,直接把要掌握的答案、概念、关键词写在一面。

风格三:“一网打尽”型,把同一个主题下的所有重点(定义、举例、重点等)都罗列在一张卡片上。

风格四:打印型,把关键内容打印出来剪贴在卡片上。

使用“抽认卡”这种巩固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要排除掉那些已经正确回答了好几遍的卡片,要不停地打乱卡片的顺序考查孩子,直到他对于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熟练。

之后,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边,但是还要定期复习,频率大概是每月一次。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一次只专注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最好的,比如针对某个知识点多刷题、反复练习,掌握后在学习下个知识点。

但事实上,不要反复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学生需要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

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学生对每个主题的记忆,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因为考试时是打乱顺序和主题的)。从长远效果来看,用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点更牢靠。

这种看似随机、穿插练习的方式,在学习最初阶段会感觉困难,见效太慢,但长期来看却是保持长期记忆的高效方法。

所以建议家长:

1. 协助孩子复习教材时不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打乱顺序抽查要点;

2. 刷题也要刷不同类型和主题的,不同练习册穿插进行学习。

居家学习期间,请家长们共同配合,帮助孩子通过有效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独立状态下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