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展示】纸条
摘要:疫情在全国白衣天使们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慢慢好转,一座座白色的医院不再是坟墓,而象征着希望。患难见真情,人性的美好是团结,是敬业,是奉献,是担当,是责任,更是亲情。
冷冽的寒风刮过整座城市,吹冷了空气,也吹散了人们心中炽热的希望。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子笼罩着全国,像无形的梦魇,索绕着每个人。这里是:武汉。
街上空荡荡,武汉仿佛变为空城,只有医院里人满为患。刘欣是武汉医院的呼吸科主任,热爱工作的她奋不顾身的置身于“一线”—-最具危险性的行列。她日夜不停地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因为病人们的健康是她的责任,病人们的笑容就是对她最大的鼓励。
她把自己包裹在严实的防护服里,在重症监护室一呆就是一天。满是水雾的护目镜的后面,汗水从刘海滴落,脸颊因长时间戴口罩而变得通红。但是护目镜挡不住那一双坚定的眼睛;防护服遮不住那一颗炙热而跳动的心。中午,刘欣刚刚接手一个六十岁左右的重症患者,男性,有基础性疾病。刘欣见到这位老人时,他还笑着冲刘欣竖大拇指,意思是:我能行,辛苦你了!于是,刘欣对这例病人充满信心。可是,在她领盒饭的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她突然接到病人病情急剧恶化的通知,她立刻放下还没吃的午饭,穿好防护服,一头扎进了重症监护室直到下午才出来。又是没吃午饭的一天……摇高床位、吸氧、点滴,每一项工作刘欣都认真、投入的完成。但这位慈祥的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让刘欣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三天后,刘欣出现了发热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监狱般的隔离。起初,刘欣在病房里依然关心着武汉的疫情,向进来查房的护士叮嘱一些她们需要注意的事项。随着病情的加重,刘欣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浑身乏力的躺在病床上,只能透过监护室的窗户看看外面的情况。一天夜里,刘欣感到异常不适,她强撑着身子按下了呼救铃,值班的医护人员们迅速赶到,对她进行全力抢救。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刘欣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这时,病房外有一个颤颤巍巍的身影,这位近九十岁的老人,顶着一头白发,拄着拐杖来到玻璃窗前。这个老人刘欣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她年迈的老母亲啊。她的父亲刚刚被病毒夺去了生命,丈夫和孩子又在外地无法进城,只剩下母亲自己一人生活。老人在窗户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是这样写的:女儿,加油!刘欣的枕头湿透了,这是因为难受时出的汗,还是不经意间流下的泪呢?她看着纸条,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看着同事们疲劳但坚定的微笑,看着病人们对白衣天使们的鼓励,她想:为了这些,我要努力的活下去,继续履行我身为医生的使命!她开始逼着自己好好吃饭、睡觉,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最终她以信念为剑,以精神为盾,战胜了病魔。
疫情在全国白衣天使们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慢慢好转,一座座白色的医院不再是坟墓,而象征着希望。患难见真情,人性的美好是团结,是敬业,是奉献,是担当,是责任,更是亲情。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吧!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七年级二班 陈雯希
指导教师 张硕琪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文章结构合理,语言铿锵有力,最重要的是文章主旨明确,辞藻虽然不华丽却朴实感人,首尾呼应有着画龙点睛之效。作品的构思是巧妙的,文笔也是简洁流畅,富有创造力,因此文章读起来新颖奇特极具吸引力,作文更显的感情真挚。尤其是文末的思考,直击心灵深处。
远方文学青岛课程中心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