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人民教育家”于漪: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2019-10-29 09:22 思维智汇

摘要:毫无疑问,语文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伴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当外界高呼“得语文者得天下”时,我们更要认清语文教学背后的核心与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不久前当选“人民教育家”称号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坚定地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

在于漪看来,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于漪强调。

因此,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在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一激疑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

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

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

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 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令人思索的问题。

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 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

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

文章注释里只说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

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

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比如教《孔乙己》时,我故意设疑,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 ”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

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学生产生疑问,思维积极,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

聂华苓等的《人,又少了一个》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还“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还“漠然望了我一眼”,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上碰撞,就能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 

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喜欢问“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

二、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清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 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 怎样指导学生辨疑、析疑呢?  

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旧知识

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学生也是如此。 在辨疑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有知识、有力量、有希望,求知欲更旺盛。学生在自己知识仓库中寻找适当的词句时,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对语言的识别能力大大加强。

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或某些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可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 

教学时也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把握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同一作家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如学习《有的人》时,引导学生与《论鲁迅》比较,认识同是纪念和评价鲁迅,但体裁、写法、语言等等均不同,通过比较,思考问题的广度有所锻炼,对作品的个性特征认识得更为清晰。 

教学中可经常进行换词换句的练习,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用词的准确性,语句的言简意赅等,常可通过更换比较而显示其耀眼的光芒。 

有时还可以进行有无之间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故而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把比较的方法用在节骨眼上,学生思维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3鼓励创造精神

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如教《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背后掩盖着谄上压下的不变的本质,我以一条波浪曲线和一条直线表述。

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当主人公确实知道那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频率应加速。

学生思维的火花令人兴奋,我立即鼓励、表扬,并请他修改黑板上的线条,说明修改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积极性高涨,七嘴八舌,不断提出修改的意见,读课文,谈看法,课堂上热气腾腾,语言、思维双锻炼。

在辨疑、析疑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课堂上的“神来之笔”。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昂,内心喜悦,求知的欲望倍增,语文能力、认知能力往往超水平发挥,推动教学往纵深发展。

三、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

对他们除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怎么突破呢?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 

如教《哥白尼》一文时,对哥白尼学说的重大作用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组织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先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哥白尼的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的关键词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迅速找出,这就是“天翻地覆”。

接着要求他们迅速改变词序而不变本意。“地覆天翻”“翻天覆地”,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然后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天翻地覆”,中等程度的学生都能抓住由“天动”改为“地动”的要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最后要求学生组句,用这个关键词说明哥白尼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怎样的深刻影响,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学习较好的学生稍加思索后能解答。有的说:“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深刻到把人类的认识天翻地覆地倒转过来。” 

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攀登的勇气。

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答,学生可齐答;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注意加温。对语言和思维训练中有种种障碍的学生,教师须热忱地重点帮助,为他们铺路搭桥。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十分必要,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是思维的飞跃,思想的升华,有些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很感困难。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语文教学是什么样的?

正如于漪所强调的,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思考,思维型教学便是以思维为核心,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将思维贯穿始终。 思维型教学要遵循五个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进行互动交流,建构知识,并反思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归纳其中的思维方法,并最终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 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和聚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

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绝大多数老师的教法是首先带学生认识字词句,然后让一位学生朗读,接着一起朗读,最后让孩子背诵全诗。

但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教法,比如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这无疑是一首送别诗。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我们却完全感受不出送别的意味,读起来更像是一首写景诗呢?

这里便有了一个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状态。在孩子的思考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写西湖之美来挽留林子方。

在这样的一课中,教师通过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的矛盾来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孩子的主动思考,并最终让孩子理解诗歌的含义。 思维型教学还强调在学科中挖掘思维训练点,渗透思维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的思维方法。 

思维发展要注意培养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包括观察、联想、分类、空间认知、辩证、推理等在内的15种基础思维方法和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新设计等在内的5种综合思维方法。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中需要哪些思维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例如一年级“识字”和三年级的“写作”都需要运用观察,另外在比喻和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联想和想象的思维。 很多语文教师将思维型教学理论迁移到语文教学中之后感受了思维之美和课堂之美,毕竟这样的课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也充满着生成性和创造性。 

一节充满“思维”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得语文者得天下,此处应有更好的表述:得思维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