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撒谎
摘要:心理学发现2-3岁的孩子已经会撒谎,但这时候孩子尚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谎言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幻想色彩,并不一定是诚信问题的反映。
孩子撒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严重者可能造成其他不良行为甚至犯罪。那么对待孩子撒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避免撒谎?以及如果孩子真的撒谎,父母如何反应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一起来了解下吧!
心理学发现2-3岁的孩子已经会撒谎,但这时候孩子尚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谎言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幻想色彩,并不一定是诚信问题的反映。
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到了三年级还经常撒谎,就应该予以重视了。
小贴士
调研发现,6~8岁孩子的撒谎行为较为普遍。
7岁以后,孩子的撒谎行为逐渐变得稳定。
7岁仍然经常性撒谎的孩子,以后撒谎的频率也高于其他孩子。
而且,小学时期的撒谎行为往往与以后的盗窃等犯罪行为有关,有研究发现成年后违法犯罪者,往往始于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包括撒谎。
寻找撒谎背后的原因
如何找原因呢?
首先,父母要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表现出愿意听孩子说的态度,再多一些耐心,让孩子自己解释。
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的话做出判断,一般来讲,对于孩子的解释,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和把握:
一是孩子是否属于幻想性撒谎,即孩子能不能区分自己想象的情景和现实发生的情景;
二是孩子是否是出于善良愿望而撒谎,比如,为他人考虑、想要实现某个心愿或希望自己做某件事等;
三是孩子是否因为害怕拒绝或受到威胁而撒谎,比如,害怕遭到同伴的排斥或遭到他人胁迫;
四是孩子是否是为掩饰自己的错误、逃避惩罚而撒谎。
如果孩子出现下面的撒谎行为,您会如何做呢?
老师反映,孩子在班里分享了自己暑假去美国旅行的感受,做得很棒!
可您心里很清楚,孩子暑假并没有出国,不过,您倒是和孩子一起观看过一部介绍美国的纪录片。
如果孩子在三年级还表现出幻想性撒谎,与行为矫正相比,父母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状况,反思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否和谐);
如果是出于善良愿望而撒谎,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心思与行为的不同性质,不能完全否定孩子;
如果是由于害怕拒绝而撒谎,父母则需要帮助孩子澄清观念,树立正确的自尊意识,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如果是受到威胁而撒谎,父母则需要了解事态,及时保护孩子人身安全,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是为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撒谎,父母一定要严肃对待,当然,严肃不等于严厉,父母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
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父母和老师造成的。
这种观点对父母而言似乎有些难以接受,但却并非毫无道理。
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趋利避害,孩子知道做错了事会受到父母的责罚,如果父母过于严厉,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潜意识里要逃避责罚,就会选择向父母撒谎。
小贴士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当现实情境构成了足够的威胁和压力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撒谎。
而且,研究者追问得越严厉,孩子们越可能撒谎、不承认自己的疏忽
父母如何避免过于严厉?
其一,需要构建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需要感受到,尽管父母有原则、有要求,但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和关怀是无条件的;同时,在孩子自己的事务上,尽可能留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孩子可以与父母讨论自己的需要,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可以以理服人。
其二,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冒失专断的话语。
比如,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用怀疑的口气质问道:“是不是你干的?”这种问法就非常不妥,反而容易诱发孩子撒谎。
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语气再稍微平和一些:“这件事很不好,但爸爸小时候也经常干类似的蠢事。如果是你做的,爸爸可以帮助你,看看怎么办更好一点儿。”
在类似的引导下,当孩子做错事时,不会去想要怎么逃避惩罚,而会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