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孩子拒绝分享,真的是小气吗?

2019-01-05 10:29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摘要:当孩子拒绝分享和礼让,坚持说“这是我的,我的”的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小气,指责孩子不乖,强迫孩子分享。

当孩子拒绝分享和礼让,坚持说“这是我的,我的”的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小气,指责孩子不乖,强迫孩子分享。

心理专家认为,事实上,这是孩子内在自我正在形成的过程,请与小编一起走进孩子的心里,做懂孩子的家长吧!

有位妈妈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小气,每次她抱别的孩子的时候,自己的娃就会很不高兴。

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太小气了,父母又该怎么办好呢?

01

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先说一个故事。

有位朋友发消息来诉苦,他觉得三岁大的女儿不懂与人分享,甚至还有点强迫症的感觉。

有一次,奶奶收拾客厅,看到女儿放在沙发上的玩具就顺手收拾了一下。结果孩子看到了,就非常不愿意,她觉得奶奶动了她的东西,她就要求要原样地放回去。

我的朋友很疑惑,女儿的行为变得好像有点强迫,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得放到她期望的位置上,不然女儿就会发脾气。另外,别人如果碰了她的东西,她就很不爽。

另外,家里有小朋友来玩的时候,女儿有时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位朋友也觉得很困扰,觉得孩子太小气不行,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因为,他出差买回来给女儿的礼物,女儿都不允许他动一下。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是孩子内在自我正在形成的过程。

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因为只有当孩子,可以拥有了自己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完全属于他的,孩子对这件物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延伸。

然而我们成年人,常常会对此感到不解,有时候会为此感到难堪。甚至会用成人的眼光,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小气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碍于成年人之间的面子,有时候可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礼让和分享。

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成年人之间就觉得尴尬。有的父母会诱导,甚至会要求孩子与他人分享。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自私?快点给小朋友玩一下”。又比如我们会对孩子说,“大方一点嘛!和别人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真棒!”

孩子可能会迫于无奈而听从父母,很不情愿的和别人分享了他不愿意分享的玩具。这会导致孩子觉得,为什么自己的东西,感觉并没有真正的拥有,而且随时有可能被别的孩子抢走。

而如果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话,这样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另外一种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和别人分享了,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东西呢?

这些,只会让孩子对能否拥有的自己的东西,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孩子不愿意看到,父母对别的孩子表达好感,因为孩子会觉得,“我的”受到了威胁。

02

我们都是从别人的眼光里找自己,从别人的眼光里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再到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有自己的主体感。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这就是“自体客体”的形成,所谓“自体客体”,它组成了一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的有反应的环境,以此可以确保核心自体能够成熟的发展起来。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看到我,我就是好的,妈妈如果对别的孩子示好,那是否又意味着我是不好的。

所以,孩子不喜欢妈妈抱别的孩子,夸奖别的的孩子,其实是为了确定妈妈是否还爱自己。为了确定自己是否还有价值感的。

嫉妒的发生,一定是在三个人的关系之中。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夺走了,或者是他处在可能被抢夺的危险中。

而嫉妒的对象,正是那个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人,也就是第三个人。

所以,嫉妒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会经常出现,嫉妒的情绪,是建立在爱的情感之上,我们对竞争对手的仇恨,是由对爱的客体的情感转变而来的。

孩子不愿意妈妈对别的孩子好,正是因为孩子在乎妈妈的爱。因为分享父母或分享爱人,都会让人难受。

03

有时候,这种嫉妒的情感,也可能会转变成愤怒的情绪。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情感在有二胎的家庭更加明显。

有的孩子在妈妈怀孕期间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比如妈妈随着孕期时间的增加,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可能陪伴他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也不能再抱着他。

所以,老大会隐隐地出现焦虑,妈妈越来越少抱自己,甚至都不能挨着妈妈,因为那还有个没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家里的其他人也更关注妈妈,而陪自己玩的时间也在慢慢减少。

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老大的情绪会从焦虑转变为嫉妒,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症状”。

有个关于孩子强迫洗手的案例,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经常去洗手,一开始父母以为孩子有强迫行为,但其实是,孩子在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而能够直接告诉妈妈,对妈妈抱别的孩子,夸别的的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是表达愤怒的孩子,其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压抑自己的这些情感。

如何面对孩子的这些状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和孩子重复确认,爸爸妈妈是爱他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的位置。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当他产生怀疑的时候,可以随时来和爸爸妈妈确认这一点。

孩子不愿意妈妈对别的孩子表达好感,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孩子想得到父母的确认。孩子要的不是讲道理,不是和他说要大方,不是和他说要懂事,孩子只是想和父母确认: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喜欢我的,我是不会被替代的。

得到足够的确认,才能内化到孩子的内心,成为他的内聚性自我。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容易受到别人的评价所影响,因为他的内在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核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