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在小学阶段,学习之前,先教给孩子这件事……

2018-12-15 09:30 凌想亲子心理

摘要:其实,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与玩耍、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为孩子的学习焦头烂额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做……

孩子厌学,写作业拖拖拉拉,思想不集中,总是开小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问题总是越来越多,孩子的学习兴致越来越低,家长也越来越焦虑。

其实,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与玩耍、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为孩子的学习焦头烂额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做……

01

前几天,一位妈妈和我吐槽,上五年级后,以前很乖的女儿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总是要催着才去写作业。

前两天她下班晚,孩子自己在家一个多小时,作业没写几行,还偷偷摸摸玩游戏,把她气坏了。

这位妈妈说,周末本来计划带孩子出去玩,因为这事,活动也取消了,让她在家补落下的功课,同时好好反思反思。

我倒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除了写学校作业,还要做英语课外班和奥数作业,周末两天,有一天半的时间要赶去上兴趣班,剩下半天写作业,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过上几年,孩子变得不爱学习,该反思的人应该是父母。

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会做多难的题,会背多少单词。

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出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

而要做到这三点,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却也被很多父母所忽略,那就是:能力、感受和自我认知的迁移。

02

什么是迁移?

简单说,就是我们在A事中获得的感受、能力,将其运用在B事中。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缺乏信心的时候,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想一想之前是否有过类似事情的成功经验,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把这些经验、感受复制过来,就会让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当前的事情。这就是迁移。

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着这件事,都在把过去的经验、感受迁移到此时此刻,只不过,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对自我的认知都还单薄,需要大量地积累经验、感受,一点点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概念。

对于孩子来说,最主要的经验积累途径就是玩耍。在玩耍、游戏中,他们获得了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创造意识、自主意识;他们学会了专注、自控、分享、互助、观察;他们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败,变得更加自信、有勇气、有韧性……

这些正面的、积极的感受、能力和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包括学习,也包括他们成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有一次,和一位50多岁的朋友聊天。她说,她非常感谢她的父亲。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形成了很多好的品质,是一笔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比如自信。这位朋友有一种迷之自信,她相信自己就是可以把事情做好。

有困难吗?有。遇到过挫折吗?遇到过。但她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好,没有什么理由。

这种莫名的自信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从幼年时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形成的,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品性,也迁移到所有的事情中。 

03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品性的养成阶段,也是孩子形成自信的关键时期。

当孩子越多地体验到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他越会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事情的,也就越激发他努力做得更好的内在动力。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深谙此道,她在处理女儿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上就运用了迁移的原理。

从早上开始,她就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她做些事。比如,妈妈要晾衣服,就对孩子说:宝贝,你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给妈妈递晾衣架。这样,咱们就可以很快地晾好衣服了。孩子觉得可以给妈妈帮忙了,觉得自己很能干,干得很开心。接着,妈妈打开衣橱:宝贝,你今天打算穿哪件衣服啊?你自己来挑好吗?下了楼,妈妈问:宝贝,你来决定,妈妈今天骑哪辆电动车啊?

这样一路铺垫下来,到了幼儿园和妈妈分别的时候,孩子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和妈妈说了再见,像个小大人似的走了进去。

这就是感受的迁移。

帮妈妈晾衣服、挑选衣服、选择电动车,妈妈不断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信、对事情有掌控感,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主见、能负责的人。

在面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时,她自然就把这些感觉迁移过来,由原来的“我不得不去幼儿园”转变为“我决定去幼儿园”“我可以面对去幼儿园这件事”——这种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04

不仅正面的感受和认知可以迁移,负面的感受和认知同样也可以迁移。

当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感受到太多的挫败感,这种感受和认知也会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他会觉得自己就是很笨,就是马虎,就不是学习的料,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

当一个人时时刻刻被这样的负面认知所笼罩,他的人生可能都是灰暗的。可惜,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焦虑的家长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学习上。这类题不会做?那就多做题,熟能生巧!总是马虎看错题?那就罚抄10遍,100遍!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那就减少玩耍的时间,写不完作业不准玩!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总是开小差?那就从头到尾严防死守地陪读。

总之,学习中的所有问题,都要通过更多的学习来解决。

结果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他对学习越来越厌烦,问题越来越多,家长也越来越焦虑,双方陷在死循环中挣脱不得,甚至孩子对自我存在的价值,都会产生怀疑。

05

所以,学习这件事,并不单单是学习这件事。

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不能只孤立地盯着学习。而要看到,学习和玩耍、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迁移。

当我们为孩子的学习焦头烂额时,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做——

尽量给创造孩子玩乐的空间,给他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给他多一些选择,创造更多的情境,让他体会到愉悦、自信、满足、价值、创造。

这些,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性、能力,他会这样看待自己:我可以专注做一件事,遇到问题,我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个世界太有趣了,我好想去探索……

当孩子具有这些积极的品质和自我认知,他会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面对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