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镜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长状态!
摘要:家长们,不要因为有了孩子就放弃探索自己的“成长地图”!许多时候,当你执着地栽培自己,反而更能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也是父母最好的一面镜子。由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观察和培育自我的最好机会。
家长们,不要因为有了孩子就放弃探索自己的“成长地图”!许多时候,当你执着地栽培自己,反而更能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观察身边的大多数家长,大家对孩子和教育都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迷迷糊糊养育着子女,出现问题时就猛然管一下,一旦不如意,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二十年后的事业……
事实上,正是这种忧虑本身,毁掉了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那段美好时光。
为什么许多父母心中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在结束读书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后,就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实际上,他们的很多人生议题还没有完成。
02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我经常与很多年长十岁的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听他们说起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到了四十岁左右,人们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变得疏离。
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不是错误,只是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在《少有人走的路》中,M·斯科特·佩克写道: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许多人不接纳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其实是放弃了内在探索,选择了忍耐和逃避。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然而,即使大部分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逃避解决,但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无从逃避。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因此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都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提“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记得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朋友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于是,亲子关系就成了映照我们成长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一点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