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教育,不能总想出新花样,要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本领

2018-09-27 15:13 中国教师报

摘要:教育改革要与折腾区别开来,改革热情要与浮躁区别开来,改革效率要与功利区别开来。

教育改革要与折腾区别开来,改革热情要与浮躁区别开来,改革效率要与功利区别开来。

真正的风景或许是万古不变的经典。教育成为热点,是好事,又令人担忧,因为热点过度被关注往往会失去自我。因此,教育改革要与折腾区别开来,改革热情要与浮躁区别开来,改革效率要与功利区别开来。

出门远行,我对沉寂千万年的山水尤为敬重。几年中多次去西藏,西藏的那一方山水,寂静、洁净,人迹罕至的地方尤为如此,对我的启发很大。喧嚣的地方让人浮躁,人多的地方热闹、繁华,夺人眼球,可人静不下心来,除非内心坚定。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校本应是圣洁、寂静的场所,没有污染、没有侵蚀,自在宁静。

现实又是如何呢?教育成为热点,是好事,又令人担忧,热点过度被关注往往会失去自我。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有些学校喜欢、习惯、爱好自己成为热点,其中的重要表现是经常出新花样,不断出新闻。出新闻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说明与人不一样,能突破平常和常规,有新的表现,呈现新的面貌。可是,总感觉学校热得像“景点”,以热闹、喧嚣为荣,有些不妥。其实,真正成为“景点”也是好事,我们能看到风景是天天变、日新月异的吗?真正的风景或许是万古不变的经典。

我一直喜欢“真水无香”这个词。原汁原味、本色情怀,曾作为我们学校文化精神的重要表述。任何添加剂都会破坏事物本身。教育也一样,本色最好。有时,我们热情的背后是浮躁,是对教育的不自信。总想出人头地,总想与别人不一样,总怕别人不注意,怕被忽略甚至遗忘。于是,总是要搞出点动作,发出点声响,甚至想要惊天动地。

教育不能总是想着出新花样,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动、行为,这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教育是慢的事业与艺术,有人说是农业,是农业自有生长周期,需要耕耘、播种、浇灌、除草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劳作,是必备环节,不能随意改变。教育需要等待,需要有耐心,生命的成长自有其规律,教育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的成长规律,才能保证、促进人自身健康的成长。

历数这10多年我们走过的路,即是如此。有些事情当时是看不清楚的,当事人是看不清楚的。比如,有段时间大家议论的高考改革问题,这些改革是按照形势要求而变动的,10余年中在不断变化,并先后实行了几个方案,当时不可谓不对,并且方案与高中课改相配套,在一直不断地进行调整。可是,现在再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和完善空间。一些学校跟得紧,也进行了一些“校本”配套改革,从课程、课堂、教材上进行变革,产生许多“新闻”事件,被外省视为先进,来参观学习的不断,好不热闹。如今反思,似乎做得越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则越多。

教育与其他社会事业不一样,教育的对象是人。可是,许多时候我们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以“景”为人。教育关乎人生命成长的大事,来不得半点浮夸、虚假与自恋。有新闻,本身不是坏事、错事。随着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我们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对改革有了新的举措,这样具有典型性,对别人有启发性、借鉴性,公布出来、报道出来后进而推广,成为了“新闻”,这就是新闻的价值。教育工作也一样,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新闻。但凡事不可过度,假如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三天两头出新花样、出新闻,这就不对了。

假如新花样过多,我们则应当引起警觉、警惕。这个区域、这所学校,是不是浮躁、功利?是不是有非正常的因素在作祟?经常有新的举措和动作,天天改、天天变,以“新”为追求,会不会流于“标新立异”?教育要耐得住寂寞,学校要善于坚守。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做教育本身该做的事,做学校本身该做的事,做校长本身该做的事,做教师本身该做的事,包括教育行政领导做自己本该做的事,认定宗旨,咬定青山不放松。

做教育、办学校不可片面追求新闻效应,要把握好度。新闻有时如云烟,作用、影响只是一瞬间。教育改革要与折腾区别开来,改革热情要与浮躁区别开来,改革效率要与功利区别开来。当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折腾、浮躁、功利的现象,少一点新闻,多产生一些朴实、能够推广、推行的典型,不浮夸、不做作,这样的教育才能为人民群众真心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