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学校与企业“联姻” 它们能够实现“双赢”吗

2018-09-03 10:08 中国青年报

摘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的模式之一,它跳出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帮助学生将视野聚焦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

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矛盾吗?古人曾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放在今天来看,这显然不够准确。不久前,记者在参加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2018百所高校创新人才顺德行”活动中,找到了更加有力的答案。

“校企合作”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各种场合。很多论文、书本中给这个词赋予了类似的定义:“职教体系构建”“市场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产学研创一体化”……总而言之,都没有脱离开校企共建、合作发展的理念。

设想一下,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在毕业之前就能够了解甚至协助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在招聘会上,你该有多么抢手?同样,一家企业,既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完成了技术攻关,又承担了育人的社会责任,你的口碑也会节节攀升,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校企合作”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记者在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贾春阳的谈话中,受到一些启发。在贾春阳看来,若让学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并且能够“唱好歌”,“校企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通过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市场需求,从而脚踏实地做好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将课堂搬进了企业,学生们拜工程师为师傅,学习与机械相关的基础知识;复旦大学与绿地控股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济大学和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商之一科思创携手发展循环经济……

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好例子。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方面满足了学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校企“联姻”正适逢其时,但也重任在肩。此次“2018百所高校创新人才顺德行”活动中,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絮飞提出了“校企合作”做不实的困境。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也会导致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双重浪费。

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中国民主促进会宜兴市委员会朱仁标曾提出,从学校层面看,应该主动转变观念,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企业层面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企业。从学生层面看,勇于投身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在深入社会、接受锻炼的过程中,以新的更高的视野,去奉献青春热情,收获别样的精彩。

记者曾在新闻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因为“校企合作”获利的人。江苏徐州有130余年的采煤历史,因而地面塌陷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其中,潘安湖为采煤塌陷区域。长期以来,中国矿业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地方和行业。30多年,从塌陷区到生态湖,潘安湖的变化正是校企校地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直从事塌陷区治理相关研究工作的中国矿业大学卞正富教授曾坦言:“在校企合作中,除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最为宝贵的就是我们探索而得的经验。”

“校企合作”的主语是学校和企业,这也就注定了这个模式需要出力和受益的必须是这两者。两方联动,共同发力,才能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优解。

此次,107位学者专家亲身感受顺德、体会顺德、了解顺德,并为“科技顺德”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了解到,活动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南建忠根据与广东申菱集团对接时了解到的企业需求,联系本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将技术反馈给企业,西安的徐教授将再次来企业现场,确定合作细节。

在记者看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的模式之一,它跳出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帮助学生将视野聚焦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