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近半受访家长坦言孩子超重,医生:最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

2018-08-30 09:52 中国青年报

摘要: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59.4%)和心理上感到自卑(50.0%)被指为肥胖为儿童带来的主要影响。71.2%的受访儿童家长建议父母注意纠正孩子不良进餐行为。

近些年,儿童肥胖率上升较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和中国营养学会等多个单位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85年~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分别增长近5倍和14倍。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0名0~14周岁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1%的受访儿童家长坦言身边肥胖儿童多,45.5%的受访儿童家长坦言孩子已经超重。65.8%的受访儿童家长指出不少小孩多吃又不注重运动。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59.4%)和心理上感到自卑(50.0%)被指为肥胖为儿童带来的主要影响。71.2%的受访儿童家长建议父母注意纠正孩子不良进餐行为。

45.5%受访儿童家长坦言孩子超重

郑媛(化名)是浙江宁波某初中英语教师,她回忆说,她的儿子小学毕业之后的暑假里,整天在家里待着,除了吃就是睡,一个假期成了“胖墩儿”,后来因为课业变得繁重瘦了下来。郑媛的外甥现在读初二,“虽然身高不到160厘米,可体重达到了70公斤”。

安徽合肥某服装店个体经营户唐娇娇(化名)的儿子上初二,身高167厘米,体重已有75公斤。不过唐娇娇并不担心自己孩子的体重,“我们家的人个子都挺高,儿子还会再长,而且男孩子太瘦了也不好看”。

调查中,85.1%的受访儿童家长表示自己身边的肥胖儿童多,45.5%的受访儿童家长坦言自己的孩子已经超重,79.5%的受访儿童家长担心自己孩子体重超重。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受访儿童家长身边儿童肥胖现象更多(89.2%),其次是一线城市(84.2%),受访男孩家长孩子超重比例(49.5%)高于受访女孩家长(41.1%),为孩子体重焦虑的受访男孩家长(31.1%)明显多于受访女孩家长(23.8%)。

“儿童容易产生肥胖的年龄段主要在6~9岁。”宁波市第四医院儿科和内科主治医师郑光辉介绍,近些年来,儿童肥胖率持续上升,同时更偏向低年龄段。

家长们平时如何辨别孩子是否超重?调查显示,体重秤称体重(34.3%)和看孩子的体型(24.1%)是受访儿童家长最常用的方法,其他还有:看体检报告(18.4%),用BMI(体质指数)推断(10.0%),医生检查(9.5%),据周围人的反映(3.2%)等。

郑媛说,她平时主要根据孩子体型、体重,与同龄孩子相比较来看自己孩子和身边的孩子是否肥胖。

郑光辉向记者介绍了两种科学的判断方法。“第一种,是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体重相对比,超过10%到19%就算超重,超过20%是肥胖,超过20%到29%是轻度肥胖,超过30%到40%是中度肥胖,超过50%是重度肥胖。第二种,是体质指数(BMI),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当指数在18.5~23.9为正常,大于等于24为超重,24~26.9为偏胖,27~29.9为肥胖,大于等于30为重度肥胖”。

为何儿童肥胖高发?调查中,65.8%的受访儿童家长发现不少孩子吃得多又不注重运动,54.4%的受访儿童家长发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孩子体型普遍发胖,54.2%的受访儿童家长归因于没养成科学膳食习惯,喜食快餐、高糖高脂肪食物等,39.2%的受访儿童家长认为是营养失衡造成的,32.7%的受访儿童家长发现有的孩子饮食不规律,多食多餐或暴饮暴食。

“长辈都想给孩子吃好的喝好的。奶奶总觉得孩子正长身体营养要跟上,天天都是红烧肉、糖醋排骨,换着花样做,导致全家都吃胖了。我儿子本身饭量大,吃饭速度很快,还总吃零食。”唐娇娇认为,儿童肥胖高发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市面上高热量食物太多,“比如烧烤、炸鸡、可乐、雪碧等,吃了很容易发胖。儿子初中学校对面就是一条小吃街,他每天吃完午饭都要去那买点油炸食品和饮料,他的同学也都这样”。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河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晓伟认为,儿童肥胖最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和社会为孩子的肥胖创造了一种不良的环境”。

71.2%受访儿童家长建议控制孩子不良进餐行为

“肥胖给孩子学习带来的影响比较大。”郑媛介绍,她教的学生中,肥胖的小孩子在学习方面也和进食一样,自制力很差,身体状况普遍较其他学生差一些,一运动就爱出汗。

唐娇娇坦言,儿子曾经特意问自己是不是有点胖,“同学之间有时会开玩笑,小孩子听了会往心里去的”。

调查显示,受访儿童家长认为肥胖给儿童带来的主要影响有:不利于正常的身体发育(59.4%),心理上感到自卑(50.0%),影响身体健康,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48.2%),手眼协调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下降(47.7),其他还有: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29.1%),影响智力发育(22.1%),成年后易肥胖(22.0%)等。

郑光辉介绍,肥胖儿童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他们易患呼吸道疾病、脂肪肝和消化系统疾病。有调查显示,肥胖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15%)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郑光辉还告诉记者,肥胖儿童的总智商和操作商低于健康儿童,免疫功能也低下,还会产生性早熟,较早产生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儿童学习和生活。

郑媛指出,有些家长根本没意识到要控制孩子体重。学校里老师其实很难就肥胖问题直白地跟学生说,可能会影响孩子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以前我曾旁敲侧击地跟一个男孩子说,肥胖有什么危害,他当时就很无所谓地表示,小学老师早已说过了,但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所以提高孩子自身对肥胖危害的认识也非常重要”。

唐娇娇认为,孩子主要生活在学校和家里,学校要保证孩子在体育课得到锻炼,老师上课也稍微普及一下肥胖的危害。在家里,父母要以身作则,带着孩子多运动,控制孩子的饮食。“医院在儿童肥胖这方面做得不够。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儿童肥胖有什么隐患,也不知道该怎么科学减肥,医院可以多宣传”。

如何改善儿童肥胖问题?调查中,71.2%的受访儿童家长建议家长纠正儿童不良进餐行为,50.8%的受访儿童家长建议父母多了解儿童科学膳食方法,45.6%的受访儿童家长期待儿科、疫苗站、社区卫生室等发放儿童科学膳食手册,38.4%的受访儿童家长希望医院就儿童肥胖问题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31.8%的受访儿童家长希望学校督促孩子养成爱运动的习惯。

张晓伟认为,预防和改善儿童肥胖得从“食育”开始。“食育,就是饮食的教育或健康教育,也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认识到什么叫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教育好孩子从小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教给孩子吃饭要养成‘四比一’的习惯。‘四比一’就是夹四筷子菜、夹一块肉。而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夹个鸡块夹个肘子夹个肠,太腻了,再夹片儿黄瓜。这需要家长、学校乃至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氛围,帮助孩子们掌握科学营养知识。”

受访儿童家长中,男孩家长占52.9%,女孩家长占47.1%。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29.6%,二线城市的占47.2%,三四线城市的占20.3%,城镇或县城的占2.6%,农村的占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