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小学初中大不同 家长应该注意这些事

2018-08-02 14:05 市北教育

摘要:进入初中以后,家长和孩子会发现中学与小学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比小学难,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的老师那样事无巨细。

孩子已经成为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半是幼稚,一半是成熟,独立和依赖交替,冲动和自觉并存。进入初中以后,家长和孩子会发现中学与小学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比小学难,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的老师那样事无巨细。这一切既会让孩子感到新奇和刺激,也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面前感到无助和彷徨。所以,顺利的度过初中和小学的学段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课程增多,难度加大

刚上初一,孩子便会倍感压力。在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门中考学科,生物、地理、历史、道德与法制等。而且每门学科的难度都有提升。由于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孩子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必须有相应的调整。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孩子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初中课堂的知识容量比小学课堂大很多,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由于知识连贯性强,少上一课,将影响一个环节。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初中更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尤其重要。对此刚上初中时,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复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提出疑问并尝试进行解答,独自解决问题的习惯。

除此以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步做到“三会”:一是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进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里听讲后解决。二是会听课。能够集中注意力,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做必要的笔记。三是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做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然后进行练习和错题矫正。

请记住“不懂就问”是初中学习的必胜法宝之一。

三、满分的次数由多变少

小学孩子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初中后则不容易出现了,甚至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和孩子要提前有心理准备。一次的失利并不代表什么,明确自身知识的漏洞更为珍贵。在每次检测完成后,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分析,找到知识上的漏洞,并洞察原因,及时改正。要充分利用好笔记本、错题本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重点标记并及时复习,以防重复出错。

四、在校时间由短变长

相比小学生,初中生在校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在家“自由”的时间减少,为了让孩子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家长要指导孩子制订一套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作息时间要科学合理,执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下去。家长还要经常检查、督促孩子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和计划进行各项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三个不罢休”即:当天功课未完成不罢休、当周目标未实现不罢休、当月计划未完成不罢休。

必要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一起每天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查。一般说来,制订作息时间和计划应注意四点:一是根据用脑规律,科学安排时间。比如说,背诵英语和语文最好在起床后半小时或临睡前半小时进行。二是要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三是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四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和睡眠时间。

五、初中生的“自觉性”更加重要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教学更多需要孩子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而这些都必须有“自觉性”的保障。

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天课程的巩固或者是第二天的预习,而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生必须做更多的课外作业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有部分孩子会说,我每天作业都完成了,为什么我的成绩得不到进步呢?当孩子产生这样的困惑时,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综合;告诉他,课听懂、作业会做仅是初级阶段,还要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培养孩子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会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

六、初中的社团活动更加“高大上”

与小学生的“课余活动”相比,初中生的“社团活动”更具发展意义。社团活动不仅仅是课堂的延续与拓展,更对培养孩子责任意识与沟通技能,增强孩子自信心与领导力,发挥孩子的潜能等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学初,家长们就应该鼓励孩子尽早的参与到学校各种社团活动中。在社团活动中,释放压力,提升能力,逐渐适应初中生活。

初中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希望您我能够携手帮助孩子尽快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环境重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尽快、更好的融入新集体,缓解因面临陌生环境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上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集体观念,获得团队的人际支持与归属,迈好“青春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