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职学校改革的支点
摘要:中职校的未来趋势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完整全面发展,是否能培养当下和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学校何去何从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一个急迫的问题,也是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中职校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而核心素养体系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热议并倡导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框架,以此为出发点求索中职校的发展出路,对于从根本上洞悉该问题的实质应有颇多启示。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同时代对此有不同的回答。
当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剧变,正全面跨入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超乎每个人想象的速度、深度与广度改变着人类社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深陷于社会道德滑坡、利益阶层固化、功利主义泛滥等泥潭之中,传统优秀文化衰退、少子化等因素叠加其上,导致我国的教育应试痼疾难除,造成学生的人文素养贫弱、价值观幼稚、社会适应力不足、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等严重不良后果。
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发达国家上世纪末开展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了大同小异的核心素养指标;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也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18个基本要点。
这一核心素养框架相当全面,但针对性有所欠缺。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来看,从匡正我国教育的严重弊端的需要看,我国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性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内核的人文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信息素养等。这些核心素养指标不仅适用于普通教育学生,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无疑也应向此看齐。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不足相当明显。我国的中职教育一直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引以为豪。然而,工作能力仅仅是作为“完整全面的人”的一个要件,而且很难说是核心要素。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在论及人的本质时均首先指向价值观与品德,也重视与高尚品性密切相关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操作性技能不是关注的核心要素。中职教育对应的工作技能并不复杂,聚焦于相对简单的操作性技能,导致教育内容的知识深度、智力挑战性、创新性等明显不足,即中职教育的含金量不高。
更值得警醒的是,以发展操作性技能为己任导致中职教育事实上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文化基础类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专业课程不涉及技能的社会意义,也不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偏狭的理念与培养模式造就的是“工作机器”,而不是具有丰满灵魂的完整全面的人。学生的人文素养贫乏,精神状态不佳,甚至缺失基本的是非观、审美观、道德认知等,这是公众在某种程度上对中职学生抱有偏见的关键根源。即使是中职校的教师,也普遍抱怨学生的综合素养差,为人处世、学习的态度和习惯等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上,更体现在态度、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因此,对标核心素养框架,中职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培养过程存在偏差,很难有力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些人认为中职校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适销对路的技能型劳动者,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综合素养差,企业实际上并不真心欢迎中职毕业生,招收中职生实为无奈之举。中职生匹配的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并不高深,企业不强调中职生娴熟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因为通过企业内训,这样的技能能够在短期内有效习得。企业更重视中职生人文性的核心素养及职业道德:积极向上、主动进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敬业、明理、忠诚、谦虚、担当等,而这些恰恰是许多中职生的弱项。中职生就业率高,但短期内离职率也很高,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对中职生的矛盾心态。
在工业机器人迅速推广的背景下,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将快速减少。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千差万别,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中职生是必须认真考量的基本问题。一般而言,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服务业中大众化的企业是中职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在工业机器人的冲击下,在我国政府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压力下,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如果中职教育以满足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为目标,就会削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需要,而这样的图景并不遥远。
总之,中职校的未来趋势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完整全面发展,是否能培养当下和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对照核心素养框架,中职校的短板显而易见。中等职业教育应从主要面向就业的终结性教育转向职业预备教育或职业生涯教育。组织样式的改变并不是根本困难,关键的前提是必须切实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旨归的理念,这是关系到中职校乃至整个中等教育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