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教授走红,读书和不读书差别在哪里?
摘要:最怕你一边鼓吹读书无用论,一边看不到平凡和“平庸”之间的天差地别。
迈入2018,最后一批90后也该进入大学了,而第一批90后,在朋友圈脱发了、胃坏了、离婚了……
也有一些在成为人生赢家的道路上领先了许多步。
前不久,湖南大学的90后副教授陈少威上了微博热搜。
吸引大家的,不光是他的颜值,还有他的简历: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毕业后,被湖南大学法学院聘任为副教授。
有网友感叹,简直就是小说男主走进现实。
90后年轻教授,陈少威并不是唯一一个。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90后美女老师杨树,也曾在微博上引起大家关注。
根据公开简历,杨树不仅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而且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除此之外,还有1990年的刘明侦,已经是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再看她的简历:本科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随后在牛津大学读博。23岁时,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迅速成为其研究领域里引用量前三的文章……
年轻有为已经足够让人佩服,而这些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的年轻人,更是让人羡慕。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19岁的小赵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本科,而父亲认为读大专没用,便让女儿和自己一起摆摊卖韭菜盒子。
父亲说:“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十几万,也耽误时间。”
但是,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那十几万。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读书能够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曾经有两个90后美女网红在直播平台上直播撕书,同时称:“我不读书照样开跑车,大学生也得给我打工”。
有人质疑炒作,有人称这样的书撕了也不为过,也有人认为只有读书少了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但是无论如何,能够说出“不读书照样开跑车”这句话的人,显然没有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读书与美丽》中,严歌苓道:
“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起来。
即使在一些大家看来早已“功成名就”的明星身上,我们也能轻易看到读书对人的影响。
文学批评家朱大可说,李健是中国罕见的知识分子型音乐人。《我是歌手》采访拍摄到李健的家里时,大家都被他的书架震惊了。
他酷爱读书,在《我是歌手》热播后,也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疯狂接商演刷存在感,而是选择避开风头,一如既往地和所有音乐创作以外的事情都保持着距离。
《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读书的“无用”与“有用”》: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胡歌则是另一位“好读书”出名的明星。
遭遇车祸,处于人生低谷时,他开始阅读、写作。他在专栏文章里写:“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现在提起车祸,胡歌说:“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
有人偷拍到胡歌在酒店大厅看书,旁边放着行李箱,人来人往,对他好似全无影响;给媒体朋友送礼物,别人送自己代言的各种产品、饰品,胡歌送购书卡……
他们清醒且有分寸,懂得自己要什么。李健说,他喜欢可控的生活,隐藏在生活里,当个旁观者。胡歌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追随自己的内心。
读书为你提供更大平台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好的学校意味着好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同龄人会激励你不断前行,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一纸文凭是许多人向上走的敲门砖。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在2014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对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期望:去过“不负此生”的生活。
他说:“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如果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对着更多困难坎坷,恐怕也无力应对。
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副院长的90后,必然也是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大一番心血与精力的。
看着他们的故事、羡慕着他们的成就之时,更应该去做的是把他们当做人生的标杆,鞭策自己奋而前行。
不读书会输掉什么
作家Ann Morgan曾做过一个TED演讲,名为《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人们总说,通过一个人的书橱,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而Ann看了自己的书橱后却发现,她的书柜里居然只有英语文化类的书籍,她认识到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并且为此担忧不已。
于是,她罗列出了196个国家的书籍清单,制定了高强度的阅读计划,通过他人的翻译帮助完成了阅读。
在阅读中,她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但思想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
她感慨:“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有人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很困惑,她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家里有个姐姐,一直在县城里,结婚生子,家庭幸福。
可是每次回家,她和姐姐总会在各种事情上产生分歧,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事业的问题。
她说,每次她都会心平气和地跟姐姐解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姐姐的理解,从来不会指责姐姐在小城市里待久了眼界狭隘。因为她觉得,读书多也不代表就能明辨是非。
但姐姐总是指责她读书读傻了,连个男朋友都找不到。
且不论她们两人谁对谁错,单就处事态度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
妹妹不指责是因为受到的教育让她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且她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或者为了瞧不起别人。
而姐姐则只会重复毫无意义的指责。
其中区别只在于,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不读书的人,时间和空间是被眼前的世界禁锢着的,而读书则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人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并且时刻保持谦卑与谨慎。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最怕你一边鼓吹读书无用论,一边看不到平凡和“平庸”之间的天差地别。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