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办了8年,却被惦念80年!
摘要:片名《无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它的本意是“做学问不分中西”。
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决定拍摄一部学校的宣传电影,这就是《无问西东》的开始。
片名《无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它的本意是“做学问不分中西”。
2018年1月12日,
被雪藏六年的《无问西东》终于上映,
结尾的彩蛋所涉部分著名知识分子,
囊括了二十世纪中国大部分大师级人物,
如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
让人再次怀念起那个大师云集的特殊时代。
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8年时间,西南联大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这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所在,直到今天—尽管经过反复的叙述而被神化——人们还是会不断地议论和提起。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
茅草顶尖屋顶
铁皮顶尖教室
世界顶尖人杰
91岁的龙驭球院士他微颤着手,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写下这句话。
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1937年8月28日,因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别日子。这一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
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旧址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但课桌未稳,部分教授和学生还没到来,长沙的天空就响起了空袭警报。淞沪会战失败,上海沦陷,1937年12月,南京又陷落。日军进逼武汉,长沙立成危卵。
为了保住文化血脉,临时大学决定西迁。“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
1938年4月28日,经过数月跋涉,“联大长征”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这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不仅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英血脉,更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丽探险”。
六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西南联大”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由此诞生。
清华泰斗—陈寅恪
陈寅恪的父亲,著名爱国诗人陈三立。日军打进北平后,陈三立绝食而亡。
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办丧事,日本宪兵队却送来了请柬,邀请陈寅恪到宪兵司令部做客。
陈寅恪知道,若拒绝去日伪大学任教,肯定会遭到日本宪兵的迫害。于是,父亲丧事还没有办完,他就含着悲愤悄然离开了北平,汇集到“联大长征”的南迁队伍之中。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
文人—闻一多
学者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加入了长征。
当时,日本人公开承诺:“留下来教学,照样保证丰厚年金。”
作为教授,像闻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厨师、有车夫,还可配两个文书,生活舒适又体面,但他一声“呸”就拂袖而去。
闻一多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1937年,北平沦陷时,北大教授邓一哲的儿子邓稼先正读高三。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会上,邓稼先怒不可遏,撕掉了日本国旗。
当晚,志成中学校长赶到邓一哲家,“开始追查了,赶快把孩子送走。”
临别之际,邓一哲对邓稼先说:
“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
邓稼先逃出北平,辗转跋涉来到昆明。随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后来,邓稼先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李政道几乎和邓稼先有着相同经历:
高中一毕业就遇上日军入侵,经历九死一生,才从沦陷区逃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吴大猷。
195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为了组建承揽工程与项目的学生服务社,以赚取外快贴补教师们的困苦生活,他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
1940年后,梅家常连青菜汤都喝不起了,偶尔吃一顿菠菜豆腐汤就是过节。
为了回请云南省主席夫人,梅夫人韩咏华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为维持一家生计,她只好上街摆摊卖米糕。
有次大雨,卖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汤鸡。梅贻琦接过篮子,把泡烂了的糕舀到碗里,一边吃,一边抹泪:“咏华,我对不起你。”
西南联大的教授夫人们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两人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
一个月后,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两月后,高楼变成矮楼,矮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
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时,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满脸无奈地说:
“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校园。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数学大师—华罗庚
西南联大遭日机轰炸,数学大师华罗庚的屋子被炸后,只好到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把牛圈上头堆草的楼棚租下来。
每天很早,华罗庚就拖着瘸腿,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
晚上,又伏案于牛棚潜心研究学术。
老牛常借柱子擦痒,搞得楼棚地动山摇,棚里更是蚊虱成群,咬华罗庚充饥。
但就是在这样的牛棚里,华罗庚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
华罗庚一家
杨振宁和黄昆
1943年,课堂休息期间,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
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
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
后来这两位年轻人,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
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
杨振宁当年准考证
乡下人—沈从文
1938年11月,西南联大作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
聘请“乡下人”沈从文为教授。
而这位沈从文,论学历,小学没毕业;论学术研究,他是作家,没任何学术著作。但梅贻琦根本不看重这些,“我看的是才华”。
唯才是举—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用人标准。
1939年,学校又干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聘请钱锺书、华罗庚、许宝騄当了正教授。那一年,这三位先生都只有28岁。
左 沈从文/右 钱钟书
因为唯才是举和尊重教授,西南联大才成为大师们的“向往之所”。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他在联大读书期间的课表: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
英语老师是李赋宁
物理老师是吴有训
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
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
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这阵容,简直太豪华太奢侈了。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从文学院教师名单便可窥斑见豹
大师们极重创新,素以照本宣科为耻,正因如此,才创建了一系列奠基性著作。
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
钱穆写下《国史大纲》
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
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
陈序经写下《文化学系统》
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
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
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周培源写下《湍流理论》
赵九章写下《大气之涡旋运动》
孙云铸写下《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
…………
这些论著,后都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之作。
大师们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论著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
“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自由只是联大精神的一个方面,与之对应的是考试制度的严格,学校、教师一点都不会容情。
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毕业时仅有20多人。每学期应修学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
一个学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务长求情。
被教务长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
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
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举行常委会。
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
随后,三校回迁,各自复员。
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正如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授伊瑟雷尔说:
“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