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为什么读书越多,记性越好?

2018-01-22 09:18 深圳新东方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为什么懂得越多,记忆越好?

为什么有的人知识量那么大,看过的书都记得?

如果你直接去问他们这个问题,他们多半会说:

“哪有,我也记不住啊。”

如果你继续追问,他们可能会说:

“可能因为我看了很多遍 /很感兴趣吧。”

顿时有种学霸考前说“这次没怎么复习”、刚考完说“唉没考好”,结果名次依然遥遥领先的感觉。

为什么懂得越多,记忆越好?

诚然,重复、兴趣、专注这些要素,的确是增强记忆、加深印象的方法。但今天师训君要从另一个角度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怎么接受和处理信息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致力于研究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原理。

他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一书中提出,我们常常认为,大脑就是用来思考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逃避思考。

想象一下,刚刚拿到驾照、初次上路时你,是不是全神贯注但四肢僵硬?过马路的行人、红绿灯、路口、超车、转向、油门、离合,你的大脑正在努力运算所有的信息,你甚至无法和旁边的人说话(想想你是不是曾对驾校教练在旁的发飙反应迟缓)。开10分钟的车,就足以让你疲惫不堪。

后来,随着驾驶技术和经验的提高,你甚至可以边发微信边开车(当然,请遵守交通法规)。所有的路况信息并不会单独占用你的大脑,即使遇到了突发状况,你依然可以通过下意识来直接应对。

事实上,大脑在处理我们习惯的日常琐事时完全不用思考,比如吃饭、洗漱、回家——我们的大脑会习惯性“偷懒”,尽量寻求省事。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但它也很脆弱。

举个例子,除非你是足球迷,否则我打赌你看不懂下面这段文字:

在里皮的麾下,433战术体系之所以能成功移植,主要也是与郑智的位置移动有关,准确地说,郑智的位置已经不能单纯理解为后腰,而是介于后腰与清道夫之间的位置。当国足进攻时,回撤与另外2名中卫组成3中卫的防守体系,确保国足被对手反击时能够保证局部防区的人数优势,而国足阵型整体收缩防守时,郑智又会回到后腰位置,在禁区前沿形成本方防线前的一道屏障。

内容来源:《2018世界杯预选赛:433!国足15日战卡塔尔阵型分析》

是不是读得很慢,即使读完大脑依然一篇空白?这段话里没有你不认识的文字,也没有理工科难以读懂的名词,但你要处理的新信息太多了。

相反,对于球迷来说,则很容易汲取信息。

一个浅显的原因:因为球迷本来就熟悉,所以当然他们能看懂。

Daniel T. Willingham指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2个部分。信息通过外界环境传递给大脑,在“工作记忆”区中进行思考分析,再调动我们大脑里的“长期记忆”。

而工作记忆的空间是有限的,也就意味着大脑不能同时处理很多信息。

而此时,“偷懒”的大脑就会用调动已知知识来减少记忆量,很多常识信息会被自动隐藏,不会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此时大脑只需要处理新的观点和内容即可。

于是,懂得越多的人,记忆就越好——他们不用处理已知的信息,因此读书效率更高,知识的增长速率也高于常人。

这样听上去似乎有些悲观的宿命论,好像差距一旦形成、占据了先机,这个鸿沟只会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我们究其一生也只能望洋兴叹。

幸运的是,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出,知识获取的速度并不是匀速直线的。我们的认知水平会在前期经历相对较慢的增长,而在积攒到一定基础后,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期。

回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学习英语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磕磕绊绊举步维艰,直到词汇量和语法达到一定基础后,就会出现“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

我们通常认为,因为知识面广,所以学习能力更强。然而恰恰相反,我们希望自己触类旁通,就要先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

有人说,固守单一维度的认知领域,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柯达诺基亚。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也许很快就会被颠覆掉。那我到底要坚守哪个领域的知识?

事实上,知识面丰富的人,即使新接触一个领域,也会学得很快。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提出,我们所熟悉的从新手到大师的“1万小时理论”,对于知识丰富的人来说,即使是面对新领域的学习,他并不是从头开始的。相反,他可能已经积攒了新领域中的9000小时,而只需要把剩下的1000小时补足即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快速学习的能力,罗振宇也提出“U盘化生存”的概念:“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回到教育领域,师训君相信教育本身会长久存在,但方式也许会发生变化。而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不断迭代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固守习惯的思维框架。

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很辛苦,但也是自己无法被同行、科技、时代所取代的价值所在。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补充:读书本身不应该过于功利,思考过程也是读书收获。本文开头探讨的是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读书方式。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