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父母说孩子欠他们一个感谢,孩子却说父母欠他们一个抱歉

2017-11-19 10:20 当代教育家

摘要:书院今天是心理课,正好有三对家长过来,就一起加入了心理课的学习。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人生七年,即0-7岁建立人生底层能力规律。这学期的心理课设计是发展心理学的框架,学习0-56岁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

在中国的家庭里

父母觉得孩子欠他们一个感谢但孩子觉得父母欠他们一个抱歉

书院今天是心理课,正好有三对家长过来,就一起加入了心理课的学习。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人生七年,即0-7岁建立人生底层能力规律。这学期的心理课设计是发展心理学的框架,学习0-56岁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

最重要的阶段当然就是0-7岁,第一个七年。

这七年相当于房子的地基,看不到,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很多人就是地基没打好,看起来聪明伶俐,懂得很多东西,结果心理上遭受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一下子崩塌了。

一个没有打好地基的房子,房子的结构很漂亮,装修很豪华,而一场大风雨袭来就哗啦啦地崩塌了。

头七年要打好的底层能力:

1.共情能力

2.独处能力

3.具备理清各种边界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4.自我掌控能力【管理自己睡眠、作息、生活秩序、饮食、物品、情绪等能力】

5.自我满足能力【通过独立进行爬行、走路、各种生活能力学习的过成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产感】

6.学会客观认知自己和世界的能力【能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懂得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以及如何辨别它们】

7.具备分离的能力

8.接纳自己和他人不足的能力

七岁之前就要建立基本的人格雏形,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以上8种底层能力。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和孩子完成了哪几项功课,未完成的部分如何去修复和重建。而这些阶段一定是通过客体关系----即与父母和重要他人的关系里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建立的。

与我一起工作的家庭,有太多的孩子都是在该打人格基础的时候却在着急地做着开发智能学习的事情,拼命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性概念性的东西,结果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不断被扭曲和割裂。

结果就是要么孩子七岁之后就呈现出底层能力不足的现象,要么就是在青春期时”人格崩塌”。

课程第一部分结束之后进入讨论和分享环节。

这个环节只有一个半小时,马超老师和助教小瑞带领学生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我和安森老师带领家长组,家长组因为信任和想要摆脱内在焦虑感、无助感的迫切,迅速把自己内心的各种纠结、内疚、自责和无助都表达了出来,也碰撞了很多的认知冲突。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中国的父母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婴儿是什么也不懂的,所以就让他/她吃好就好了,没想到婴儿居然那么敏感,有那么多的情感需要,而这部分的情感模式会成为未来人生的脚本。这种错过让妈妈们心痛不已,错过的不能再回去,只能尽可能多的做修复工作。

做父亲的因为工作压力很大,也因为工作缘故看到很多大学生学习了十多年之后却不能融入社会,人际关系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也不能灵活地应对工作要求,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这让爸爸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也会在进入社会后遭遇这样的挫败和无奈,就加大对孩子学习的要求,结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求,最后导致孩子的情绪崩溃。

看到做爸爸的内疚到泣不成声,我也被扰动了,在哪个维度加大力度,哪个维度就像被绷紧的皮筋一样随时可能被拉断。

而家长组唯一的一个女孩是作为妹妹来看哥哥的学习环境的,就进入家长组。她的表达让家长们理解了孩子视角里一部分真实的内心感受。

父母们觉得就是要充分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孩子却觉得孤独,没有被看到,生命无意义。

尤其是生活在父母每天都会爆发战争的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幸福的时刻反而是最终他们分开生活的时刻,终于脱离了家庭战火的波及。

而一个懂事的孩子背后却有那么多的心酸和无奈,懂事是她不得不发展出来的让自己获得生存资源的能力。

所以真的很心疼那些看起来非常懂事的孩子,因为这份懂事背后压抑了自己多少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敏感地捕捉大人们的需要和情绪来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获得一些成长的资源。

有家长非常智慧的说:我们面对我们的孩子的时候,觉得我们自己是对的,孩子的想法是错的,结果孩子跟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冲突,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们学习的方式,获得信息的渠道都比我们要丰富很多,我们因为自己认知的不足,因为不理解就去限制:

有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种东西吃了你会胃疼不能吃是因为爸爸胃疼不能吃,吃了会痛所以你也不能吃…….

如果能够想一想自己跟上一代的父母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就会发现,每一代父母都有自己的固执,不能放下自己的固执尝试去学习和理解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是呢,我们看似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却像活在三个平行世界里。

如果坚持自己的世界规则,就无法与另外两个世界产生交汇和理解。

如果想要发展出对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内容的理解和好奇心,则需要具备强大的恐惧、焦虑、失控的情绪消化能力,以及对不了解领域的好奇、热情和学习的能力。

有位妈妈分享:16岁的女儿在跟妈妈外出时坐在副驾上跟妈妈说:中国的家庭里最扭曲的就是父母们觉得孩子欠他们一个感恩,孩子们却觉得父母们欠他们一个抱歉。

这句话说出来让在坐的父母们瞬间有了很多的情感迸发和认知碰撞。

确实如此,如果给的不是对方需要的,那就不是营养而是负担。

体验一下每个人的自己的经历,生理饥饿和心理饥饿是一样的,如果你吃饭,吃五分饱可能略欠一点,吃七八分饱刚刚好,如果吃得很饱甚至十二分饱就会觉得很难受,甚至造成消化不良,胃痛,胃溃疡等问题。

爱和关注也是如此,恰到好处则刚刚好,过多了就会造成孩子要花很多的能量去应对和消化,就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对父母产生很多的愤怒和不满。如果这部分不能被理解和接纳,孩子们就会隔离和包裹自己,躲避到其他次元的虚拟世界里寻求情绪释放和认可。

而这对于现在六加一的家庭来说又成了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

以致于到了青春期,孩子们似乎就已经未老先衰地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躲在虚拟世界里不愿意出来。

打破这种怪圈的方式就是父母先能够认知到自己的付出型自恋----总觉得自己总是在付出和牺牲,而孩子却不懂得感受。

所有关系里的每一刻都有它内在的平衡,每一刻都是一个结束,下一刻是一个重新开始。

同时,也要从自己的认知框架里走出来,有能力进入到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去了解.

具备了这几点,你看到那个在你说话时一直盯着手机看的孩子时,就不会那么焦虑而会多一些耐心去了解他心里发生了什么;看到那个上课时昏睡的孩子也能够想去了解为什么他的精神如此的疲惫,是什么样的压力让他如此无力。

希望平行世界的人们能够偶尔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去走走看看,多一些交织和理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内在感受、提升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