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人的成功秘诀: 闭上眼就睡, 睁开眼就学!
摘要:每年高考结束,衡水中学都会毫不意外地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它不过是河北地级市衡水的一所普通高中,却因为“高考工厂”“炼狱”等称号而闻名全国。
近日,衡水中学召开了一场期中考后总结表彰大会。
每年高考结束,衡水中学都会毫不意外地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它不过是河北地级市衡水的一所普通高中,却因为“高考工厂”“炼狱”等称号而闻名全国。
其实,真正让衡中闻名的是它的高考成绩——
尽管有如此“辉煌”的高考成绩,社会上对衡水中学的批评还是不绝于耳,比如“军事化管理”“上厕所都需要限定时间”“高考工厂”“考试机器”等,那些高考的状元榜眼探花似乎都是高考工厂流水线上固化呆板的产品,高分低能,没有任何创造力。
对于衡水中学的学生们,人们只选择性地记住了他们的高考成绩,而刻意忽视了那些高分学生的其他成绩:奥赛奖牌,文体竞赛,发明创造专利。实际上,2017年,衡水中学有30多人因为其他特长和全面发展,获得了清华、北大保送或者自主招生资格。
对分数的追求,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其本质是“尺子”的问题,是我们让孩子们追求什么的问题。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去衡水中学抢生源就说明,如果有错,也绝不是衡水中学的问题。为何这么多著名高校到一所中学搞专场咨询会,他们都很蠢吗?都想要衡水中学那些没有创造力只有分数的“考试机器”与书呆子?
很多人,包括很多专家一讲到西方先进的教育,就以为只有幸福快乐,没有体罚惩戒,似乎先进的教育都是在无忧无虑、完全放羊、不用刻苦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获得的。
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曾经写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妮中学成长纪实》,惠妮中学是旧金山一所著名的公办中学,加州排名第一,也就是“虎妈”的女儿所在的学校。书中的第一章如实记录了该校一名高三女生的一天:睡4个小时,灌4杯咖啡,考4.0的平均成绩(满分)。相比这位高三女生,衡水中学的孩子们,可能也算不上特别辛苦。
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正式场合中不同学生穿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不同荣誉的学生穿不同的衣服以示区别。在很多学校,大规模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全部是强制性的,无一例外,娇气就不要来。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36项军规”管制着学生,动辄就“杀无赦”——开除或勒令退学。如果论起严格来,我们很多学校恰恰是太松了,规矩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
但凡有所期望,就必然是辛苦的,只是你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不同而已。即便到了美国,也同样面临考试成绩的压力,从来没有自由快乐无负担的精英教育。
没有学习压力的童年或许是快乐了,那么青年、中年、老年呢?他/她的这一份快乐可以持续吗?这里又不得不说一个“阶层固化”的沉重话题。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对于有的人来说,确实是生下来就不需要去挤千军万马挤破头的那座独木桥。
他可以生于豪商之门,子承父业学会经商运营之道便能把家业发扬光大一生衣食无忧;
他也可以生于普通之家,但他必须拥有远超常人的悟性和能力,也必须有着“站在风口上的猪”那样的敏锐或运气,白手起家发家致富……
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呢?姑且不提出生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考上一个好大学对他的人生乃至于对他的家族的到底意味着什么。只说对于像我们这样生在寻常人家、并非天赋异禀的普通大众,除了在高考以及人生旅程中的一个个考场上杀出一条血路,还能有多少其他的选项呢?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找个好工作不是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吗?而要找到这样的工作,学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标签!
十年前看过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室》,说的是日本社会的情况,且看这一段台词:
老师:愚蠢和懒惰的人将会苦于差别待遇和不公平,聪明努力的人将享有各种特权度过充实的人生,这就是社会。你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过着人们羡慕的生活,知道吗?只有仅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个班上有 24 个学生,也就是说,将来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两个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发著牢骚生活着。如果你们想成为那 6% 的话,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
学生:我觉得不是只有进个好大学才是幸福的人生啊,还有运动、音乐什么的。
老师:靠运动、艺术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从小就接受一流老师们的英才教育,头悬梁椎剌股地努力着。你们这些凡人可以吗?
是的,用数据说话,冷静而理性,现实得可怕。
有媒体曾经对考上名校的衡水中学学生进行回访,结果几乎100%的学生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是会去这所学校,因为他们觉得,对于他们这些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想要离开乡土走得更好,只有走这一条路,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首先要活下去,然后努力活得好,最后才是活得有尊严。
“高分低能”这个词几乎是伴随着“素质教育”一起出现的。
人们总是觉得获得高分的人往往都是只懂得傻读书的书呆子,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学霸们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创新创造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新闻媒体迎合着这种“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阿Q心理,时不时地爆出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的魏永康、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思涵等学霸,因为生活能力实在太差而被迫退学的新闻。
有一个事实被大家忽略了:在“史上最难就业年”说法出现的2013年,中科大少年班理科实验二班的毕业生,其中一半的人已经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即将留学深造,另外一半人已经确定在国内名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追踪统计显示,他们的前辈学长们,九成以上获得名校的博士、硕士学位,七成以上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等高大上的领域,多人已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
有人会不服了——现在是“双创”时代,学霸们的“钱途”又如何呢?
1980年至2016年,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达171亿,约占中国大学接收社会捐赠总额的31%,全国共有30所高校突破1亿,跻身校友捐赠“亿元俱乐部”。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校友捐款超10亿,跻身中国大学校友捐赠“十亿俱乐部”。
手里没钱,何来这种饮水思源的慷慨捐赠?
上表的数据虽然稍有陈旧,但反映出的趋势和规律大抵是科学的——越是顶尖的大学,所产生的富豪越多。
诚然,曾经出现过一种现象,或者这种现象现在依然存在着——“成绩一等的替人打工,成绩二等的当上老板”,还流传着“造原子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
这只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成为成功人士的概率,是100个硕士高还是100个小学生高?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考公务员、进央企等所谓“好工作”,学历条件都是“硬一杯”?
别被忽悠了,不要低估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们,他们对现实情况的掌控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怎么可能在你我之下?不承认这种差别,实际上是一种变种的“反智主义”,是一种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
当老板也有很多种类型,有的确实是志存高远不甘平庸,有的却实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对前者,我们称之为“创业”;对后者,我们称之为“谋生”。
对于学霸们来说,谙熟历史、了解人性,反应快、想得深,读懂各种明里暗里的信息只在须臾之间,有必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担忧吗?
对于学霸们来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通过会洗衣服、会做饭来体现,霍金的身体除了脑子能动其他哪里都不能动,但也阻止不了他成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一切的创新和创造都是在“巨人的肩上”稍稍垫了一下脚尖而已,连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问题的人能作出划时代的创新?现在可不是拍脑袋搞发明的时代了。
学霸们,始于高分,但并非止于高分。高分只是一个起点,让他们能够傲立于人生之巅,可以在更高的人生维度上,轻而易举地碾压我等学渣。
这世间的事情,可以想一下。大凡快乐的,多半是有害的;大凡痛苦的,多半是有益的。
睡觉天天睡到自然醒快乐不?想吃什么就敞开肚子胡吃海塞快乐不?熬夜喝酒泡吧上网打游戏快乐不?
可为什么我们不敢放纵自己追求这种快乐呢?
因为这是有害的,这种一时的所谓“快乐”必然导致更多更大更长时间的不快乐。快乐学习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炒作过度的伪命题。
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既讲究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突破,既要思路开阔,又要强迫症一般的仔细认真。
学习的结果获得了正向的反馈,无疑是快乐的,但追求正向成果的过程,则多半是不那么快乐的。如果过程是快乐的,那么我便有理由怀疑它的效率。
“在今天这个社会,只有高考是最公平的东西。”
“每日三思:我来学校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样?”
“闭上眼睛就睡,睁开眼睛就学。”
“找到差距是一种水平,承认差距是一种气度,缩小差距是一种能力。”
“如果能在这个炼狱里生活下去,以后走到社会,走到哪里都可以适应。”
你觉得衡水中学高考誓师大会上的横幅很燃有木有?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衡水中学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