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今,大学校园已是“95后”的天下。作为喜欢“二次元”、最亲近移动互联网的一代,“95后”有着独特的价值观、职业观。今年,第一代“95后”将正式步入职场。他们对求职就业有哪些期待和规划、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哪些愿景?
受访大学生“人物画像”
本次受访大学生男性约占四成(42.49%),女性约占六成(57.51%)。从年龄分布来看,“95后”占绝大多数(91.92%),其中18岁约占一成(9.47%);19岁约占三成(28.64%);20岁超过两成(24.71%);21岁超过一成(14.32%);22岁超过一成(14.78%)。
从学历分布来看,受访大学生以本科生为主体(96.76%),研究生只占很小比例(3.24%)。在本科生中,大一新生超过半数(54.50%),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12.01%、22.63%、7.62%。
从专业分布来看,受访大学生以工科生(45.73%)和文科生(24.02%)为主,其后分别为理科生(18.01%)、艺术生(5.08%)、商科生(3%)、医科生(2.54%)等。而就样本的生源地而言,生源所在地为城市的超过四成(42.96%),其后分别是农村(39.26%)和城镇(17.55%)。
总体来看,受访对象是以工科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为主体的“95后”大学生,其中,大一、大三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选专业首要考虑个人兴趣
专业的选择与每位大学生的就业、职业密切相关。那么,“95后”在专业选择上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是个人兴趣还是容易找工作呢?调查显示,个人兴趣是“95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决定因素。
虽然将个人兴趣作为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但调查同时显示,超过八成(82.45%)“95后”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十分关注”“比较关注”,只有约一成(9.70%)表示“不关注”,还有不到一成(7.85%)选择了“无所谓”。
职业规划故事1:
李晓思 中山大学中文系 大二
李晓思是地道的天津小姑娘,高考成绩还算不错,但填报志愿时却与家里人起了冲突。父母不希望她独自去那么远的城市求学,可她却坚持了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心情我当然能理解,可中山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不能轻易放弃。我今年大二了,曾对未来的职业很迷茫,没有规划。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开始思考,并和同学一起办了一个对小学生的辅导班,算是创业了。给自己创造了这样的锻炼机会,突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毕业马上就业不到三成
当下,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必修课。本次调查中,有一成半(15.70%)的受访大学生“做过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正在实施”,还有接近半数(46.88%)表示“有过一些规划,边学边做”。可见,多数受访大学生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提上重要日程。但是,调查中也有近三成(29.79%)受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只是有些想法,付诸行动不多”,还有不到一成(6.70%)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表示“没做过明确规划,找工作时再说”。
虽然多数“95后”很看重职业生涯规划,但对毕业后马上就工作并不是特别“感冒”,而是有更多的选择项。本次调查中,明确表示毕业马上就业的受访大学生只有近三成(29.56%)。
“二线城市”超“一线城市”
有一句调侃的话,将好工作描述为“钱多事少离家近”。“95后”大学生们是否会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心目中的好工作是什么样呢?
数据显示,“95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看中的因素分别如下:
而在工作单位的选择方面,事业单位(42.03%)和国企(39.72%)最受“95后”大学生青睐,其后分别为外企(33.26%)、私企(26.56%)、政府机构(25.64%)和社会组织(12.47%)。
就工作区域的选择,近半数(46.65%)受访大学生优先选择“省会级二线城市”,将近四成(37.41%)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不到一成(8.08%)选择“三四线中小城市”,很小比例(1.15%)选择“县城农村”,另外还有不到一成(6.70%)选择了“其他”。
职业选择重视自我价值
职业对“95后”意味着什么?调查显示,在“95后”大学生们看来,职业对于个人的意义主要是“实现自我价值”(68.36%)和“挣钱养家”(65.36%),其后分别为建立社会关系(38.11%)、提升社会地位(35.10%)、服务社会(29.10%)和“随大流,大家都得有份工作”(5.08%)。
同时,在“选择工作方面,父母和您本人的想法是否一致”一题中,超过六成(62.82%)表示“一致”或“基本一致”,只有不到一成(9.70%)表示“不一致”,还有将近三成(27.48%)选择“说不好”。
总体来看,“95后”大学生的职业观既重个人价值,也重物质保障,与父母的想法出入并不是很大。
就业与经济压力关系不大
大学既是学习知识的“象牙塔”,也是进行社会实践的“训练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71.59%)受访大学生做过兼职,只有不到三成(28.41%)没有兼职经历。而在从事兼职的目的方面,“赚钱,自食其力”(48.04%)和“增长社会阅历”(47.81%)位列前两位,其后分别为“为找工作积累经验”(33.95%)和“个人兴趣”(15.24%)。
虽然有超过七成受访大学生有过兼职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95后”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经济压力。调查显示,“家人是否期盼你迅速成为家中经济顶梁柱”一题中,只有超过两成(22.63%)受访大学生表示“非常期盼”;超过四成(43.65%)表示“一般”;表示“不怎么期盼”和“完全不期盼”的约占三成(29.56%);还有不到一成(4.16%)表示“不知道”。
职业规划故事2:
小李 天津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三
李同学的专业是财务管理,当问起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热门专业,好就业呗。”她的目标很明确,“以后的理想当然是要做财务总监了。”李同学坦言,自己大学期间一直都在忙于学业,并没有做过什么兼职,“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只有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得以良好地运用”。
对“慢就业”认可程度较高
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的去向牵动着学子和家长的心。调查显示,将近两成(16.17%)受访大学生为毕业后的工作去向经常焦虑;超过四成(44.57%)有时焦虑;超过两成(24.94%)偶尔焦虑;而只有一成多(14.32%)表示“很少焦虑”“从不焦虑”。
虽然就业压力很大,但毕业之后不马上就业,而是通过游学、支教等方式明晰人生道路的“慢就业”也悄然出现。调查显示,一成(10.16%)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慢就业”,近半数(47.11%)表示“有可能会选择”。由此可见,“95后”大学生对于“慢就业”的认可程度较高。
就此,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王建鹏老师认为,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理论是“适应论”——在学生没有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之前,可以充分考虑、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用几年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比如去西部偏远地区支教,他们对类似的志愿服务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职业规划故事3:
叶佳城 天津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三
机缘巧合,叶佳城选择了通信工程专业,他希望能在专业领域有一番作为。叶佳城有过创业的想法,但他来自农村,资金、经验和阅历的缺乏使他在创业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叶佳城现在正准备考研,他希望通过提升学历为将来的应聘获得优势。当被问到“慢就业”问题时,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毕业后不一定找得到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可以先找一份简单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直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对创业持谨慎乐观态度
除了“慢就业”,创业也是毕业后的一个选项。对于毕业后创业这项高风险、富有挑战的事业,“95后”大学生怎么看?
数据显示,近六成(59.35%)认为毕业后创业“有激情有想法,支持”;将近一半(48.50%)认为“求职困难时也是一种选择”;近三成(29.10%)认为“太难太苦风险大,前途未卜”;还有超过一成(15.24%)认为创业是“家道殷实的年轻人的游戏”。综合来看,“95后”大学生对毕业创业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职场偶像:自我奋斗成功型
有趣,自己开心,成为众多“95后”择业的标签。在众多新兴职业中,“95后”最喜欢哪个?调查显示,在新兴职业中,最受青睐的是网络写手(30.48%),其后为游戏测评师(27.71%)、化妆师(24.48%)、声优(配音演员,18.94%)、网红主播(14.78%)和COSER(动漫人物扮演者,10.16%)。
而在“95后”大学生的“职场偶像人物类型”排行榜中,“自我奋斗成功人士”位列首位。
就“95后”的职业理想,王建鹏认为,互联网时代,职业地图是“大航海模式”,这不同于原有结构清晰、层级明确的“陆地模式”。“大航海模式”突出个人的特质、价值和自我实现,更容易催生对个人奋斗成功的憧憬。“有憧憬、有理想是好事,但过度强调这些因素容易将个人成功简化,忽视成功者与社会的连接、对社会的贡献。”这也许需要“95后”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领悟。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