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让孩子成为暴力主角的幕后推手是谁

字号: 2017-04-07 14:20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张佳睿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早已不同往昔,网络上各种暴力行为、血腥画面充斥荧屏,给青少年作出了错误引导,致使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无法正确辨别是非,反以所谓的“暴力美学”作为自己犯罪的借口。

最近多则校园暴力事件频频曝出,引来众多网友舆论关注:

3月20日,一初中生因被索要钱财未给,被多名学生殴打身亡。

3月31日,一则“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某学校多名女生殴打另一名女生”的视频在微博上引起讨论。

4月3日,另一起“中学女生35秒内被掌掴14次”的短视频在微博广泛流传。

 

究其原因,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片面强调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有为人父母漠视家庭教育的失败案例。蔡元培先生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没有家长正确的引导,不懂得保护自己,无法与别人共享,那么即使功课门门第一,又能怎样?

什么是校园暴力:它不是过分的玩笑!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校园暴力呢?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让孩子成为暴力主角的幕后推手是谁?

1、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早已不同往昔,网络上各种暴力行为、血腥画面充斥荧屏,给青少年作出了错误引导,致使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无法正确辨别是非,反以所谓的“暴力美学”作为自己犯罪的借口。

2、许多学校和家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人格修养仅限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对于玩笑和欺凌,打闹和伤害,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3、研究表明,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孩童期是孩子模仿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候父母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当你从小看着爸爸妈妈是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这种行为列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想要达成某种目的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用暴力取胜。

如何判断孩子可能已遭暴力侵犯!

有以下特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对象:一是性格懦弱,二是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特征,三是缺少亲密同伴联盟,四是没有有效的及时支撑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因此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性格是否懦弱?平时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怎么样?孩子在班级的人际交往情况又如何?以及他们的学业状况等等。

如何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暴力?

图源网络

1、学会自我保护

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不管遇到怎样的恐吓,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不要独自承受。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2、记住施暴者特征

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让孩子记住施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告诉孩子,最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施暴者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施暴者的最佳效果。

3、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家长、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或是欺负弱小者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4、缓和气氛少动怒

遭遇众人包围时,应从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寻找话题,防止激怒对方。拖延时间或是转移注意力,看对方有什么目的。

5、保证安全多求助

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寻机向周边高年级的同学、老师、警察或路人求助,脱离险境。

暴力有时候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甚至是一些公共场所,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公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家长长期忽视孩子身上显现出的反常细节特征,而孩子又因种种原因不愿意敞开心扉,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Tags:校园暴力 孩子 德育

责任编辑:青岛教育在线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