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课堂赋能未来教育新生态 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举行2025教学研讨会
摘要:5月24日,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课堂新样态,从传递到赋能”2025年教学研讨会举行。活动设主会场小剧场与各班分会场,通过理论研讨与12节课堂成果展示,全景式呈现了学校在素养教育、跨学科融合与技术赋能领域的创新实践。
青报教育在线讯 5月24日,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迎来一场教育思想的盛宴—— “课堂新样态,从传递到赋能”2025年教学研讨会。步入校园,仿佛进入了书画艺术的海洋,学生们的作品遍布校园与教学楼走廊,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童真与创造力。主会场小剧场与各班分会场的设置,让理论研讨与课堂实践形成立体呼应,近百位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见证了这场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
理念革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赋能
研讨会开始前,会场门口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展吸引了领导嘉宾们的目光。图文并茂的展板上,“探秘奥运,逐梦未来”“时光之旅”“闪亮的红星”“寻踪·焕彩”“邂逅二十四节气” 等项目依次展示 。既有革命文化教育与思政课堂的融合,也有传统手工艺制作与劳动教育的碰撞,更有天文历法知识与科学探究的联动。这些成果以 “主题链” 形式串联起不同学科,通过沉浸式场景复原、学生实践记录、创新成果模型等多元呈现方式,勾勒出 “知识无界” 的教育图景,见证着教育变革的蓬勃生机。
上午 9 时,管乐团奏响《幻化成风》,研讨会正式启幕。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校长逯扬从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使命、探索之途、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作主题发言。她以学校自2019年首次组织教学研讨会以来至今六年间积淀的教育实践为脉络,勾勒出课堂转型的深层逻辑:“今天的研讨会,不是成果汇报,而是真实课堂的袒露 —— 让理念成为可以被‘看见’的现场。”
逯扬表示,回顾 2022 年新课标落地后的实践,崂山新世纪学校依托 “六步四法” 思维课堂体系,实现了从 “经验传递” 向 “认知赋能” 跃升,从 “解题训练” 向 “问题解决” 深化,从 “个体竞争” 向 “生态共生” 迭代。她特别强调,赋能课堂需构建 “三个权利” 生态:给予教师 “试错权”,让创新在迭代中成熟;赋予学生 “选择权”,以作业菜单化、评价多元化激活个性成长;开放家长 “参与权”,通过家校协同让教育场域无限延伸。展望未来,学校将以 “技术赋能” 与 “社会赋能” 为双引擎 ,始终锚定 “人是教育目的地” 的终极价值,让每个生命在赋能课堂中实现完整生长。
随着发言结束,学校合唱团以一曲《飞翔的花》用音符编织梦想,在纯净的和声中绽放着成长的诗意;舞蹈社团则以热血舞姿诠释着乒乓少年的拼搏精神。小将们挥拍的矫健身影,将国球的荣耀与团队协作的力量娓娓道来。这些洋溢着生命力的表演,既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缩影,亦折射出科技、体育等多元素养培育的丰硕成果。
华青教育集团总校长闫洪全在致辞中表示,崂山新世纪学校的课堂变化巨大,从课堂中能感受到情感的深刻共鸣、基础知识的扎实落实和核心素养的贯彻,跨学科融合成效显著。他鼓励全体教师要以改变迎接万变,拥抱人工智能,利用校本教育大模型“华小青” 推动教学,促进师生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华青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苏祖亮对崂山新世纪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给予肯定,指出学校 “六步四法” 思维课堂、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学、五类学习、费曼学习法等创新实践,正积极回应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并提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以素养赋能为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研讨会开幕式进入尾声,时值 5 月 25 日心理健康日临近,五年级五班的同学们以一场聚焦心理成长的主题戏剧展演,为研讨会注入温暖注脚。孩子们用生动的舞台语言演绎青春故事,以艺术之光照亮心灵成长,恰是学校 “全人教育” 理念在生命教育领域的鲜活实践。
实践落地:12 节课堂演绎赋能范式
在课堂成果展示环节,学校开放了12 节不同学科的课堂。主会场里,崂山新世纪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王倩带来了精彩的示范课《The Stone Soup》,她通过新颖有趣的课堂互动、角色代入、戏剧化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探究故事主题意义,从多维度提升学生思维力,以情感体验深化共情力,最终在语言应用、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家长们在观摩中频频点头:“王老师对课程的设计非常精彩!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自信的表达,大胆的发言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们也从课堂中汲取经验:“王老师通过戏剧范式与可视化工具搭建学习桥梁,通过分享与合作等社会必备品格的融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优质课堂赋能学生成长的意义。”崂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小学段负责人、英语教研员陆风瑞认为,王倩老师的英语课诠释了戏剧育人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语言跟情感的共振、虚构与现实的交织、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培养了孩子们在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作、创新品质,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升了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分会场的课堂成果展示更显多元:科学教师陈冲在《电磁铁》课堂中,以学校科技节 "魔术悬浮手套" 为真实情境锚点,借助韦恩泡泡图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将抽象的电磁原理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化探究;体育教师付鲁涛的《舞龙》课,将非遗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学生在龙身翻转的协作中感受“力与美”的交融,让中华龙魂在“活态传承”中与现代体育精神同频共振;美术教师戴玉珠的《陶宝骑兵》创设“古代设计研究院探秘”情境,学生化身“文物侦探”,通过跨学科协同解谜古代陶器工艺,亲手创作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的陶艺作品;家庭教育课上,高嫄老师的《三把 "心钥",解锁电子依赖》家长课,引导家长从“对抗模式”转向“赋能模式”,同步修复亲子关系,彰显家校成长共同体的育人温度。
心理课例《植物园中的心灵发现》、语文课例《手指》、英文EFL课例《Why Does Garbage Smell? 》、音乐课例《美丽家园》、道德与法治课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班会课例《提案改变未来式》、数学课例《小数加减法》等多学科课堂展示,既体现深度思维与学科素养融合,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性应用,学生们通过小讲师、绘制思维导图、互动合作等方式,让思维课堂正在进行。
研讨会尾声,副校长马瑞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从 2022 年新课标改革的 “投石问路”,到 2025 年思维课堂的 “枝繁叶茂”,崂山新世纪学校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教育变革,需要理念的坚定、技术的支撑与生态的协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立足学生,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系统构建:从课堂到生态的变革
本次研讨会的深度,在于展现了学校从单一课堂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2022 年新课标发布后,崂山新世纪学校勇于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响应新课标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的零散状态,为知识的结构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活动教学”的推行,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们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五类学习”的理念,更是引发了教师对学习本质和方式的深度思考,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这场教育变革探讨,全景式呈现了学校在素养教育、跨学科融合与技术赋能领域的创新实践。它不仅是理念交锋的智慧盛宴,更是一场扎根课堂肌理的实践深耕。当技术与人文相遇,当课堂与社会相连,教育正褪去 “标准化生产” 的外壳,露出其温暖的本质:以学生为圆心,以思维为半径,在技术与人文的和弦中,让每个生命在赋能中绽放光彩,实现无限可能。
青报教育在线 孙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