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校展示:构建全环境语文生态,擘画育人新格局
摘要:市南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校展示:构建全环境语文生态,擘画育人新格局
5月16日,一场以“构建全环境语文学习生态”为主题的青岛市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校展示活动,在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区实验校区)成功举行。青岛市教科院基础学部主任、青岛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崔志钢、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坤凌、市北区语文教研员李明杰、市南区语文教研员颜秉君、徐慧颖、青岛市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校成员、各区市语文科学分管干部、骨干教师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多维场景浸润——语文与生活的交响
静态展示区以项目化主题学习为脉络,紧扣新课标要求,将语文学习嵌入“自然探索-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的三维框架,搭建起一座融合自然、文化、城市的立体学习场域。
展区内,学生作品以多元形态诠释语文与生活的深度联结:从传统节日的文化解码到城市地标的人文叙事,从自然观察的诗意记录到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学生用语文感知世界的窗口。与会教师驻足其间,既能触摸汉字与传统文化的血脉交融,也能感受文字在真实情境中的鲜活力量。正如现场教师所言:"这里不是静态的成果展,而是动态的语文生态系统,每个角落都在讲述着‘生活即语文’的教育哲学。"
课堂深度实践——素养落地的创新路径
在活动主会场,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坤凌致辞,董主任强调,市南区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区域教育从学科教学向全环境育人迈进,使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
市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朱雪梅向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朱校长以“全环境育人”为轴,阐述了学校以慧创城儿童大学为载体,将校园空间转化为语言生长沃土的教育实践,让孩子在生活语文中种下热爱母语的种子、收获终身素养的成长。
课例展示环节,由学校语文学科分管干部高在慧主任执教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成为素养落地的生动范本。本节课以任务群驱动教学,通过语言品析、场景还原、创意表达等活动,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学习体验。学生以“船夫视角”解读文本,以“城市明信片”重构表达,在深度参与中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双线并进,展现了从 “知识输入” 到 “素养输出” 的完整转化链条。
论坛交流板块,教研团队围绕 “全环境语文学习生态构建”,从学悟、融合、共育三方面,分享了学校聚焦大单元教学与 “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成果,解析了语文学科“基础 + 课程群”建设的实施路径,整合了家校社资源,推动了语文学习从课堂转向生活场域的多维成长。
家校社协同共育——生态育人的立体网络
语文教育的生命力,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赋能。情景剧《笑闹书香气 最美语文家》中,家长与孩子同台演绎家庭共读、节日探究、自然观察等场景,诙谐的对话、温情的互动,折射出家校联动对语文素养培育的深远影响。在这里,家校社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目标共融、行动共频,实现育人效能的几何级增长。
最后,青岛市教科院基础教育中心崔志钢主任进行了活动点评和指导,充分肯定了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在新课标背景下彰显引领价值,市南区实验小学作为基地校,在跨学科融合与智能教育联动中成效显著,为区域教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 "市南经验"。谈及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崔主任强调重点在于构建全环境大语文生态,打破课堂边界,深耕思维培育主阵地,构建知识与生活的认知框架;立足当下课堂变革,通过多轮磨课打造优质课例;同时,拥抱智能教育新趋势,将 AI 工具转化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 “数字引擎”,为语文组今后的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次活动以“全环境、大语文、新生态”为内核,构建起“场景浸润—课堂深耕—协同共生”的育人闭环。市南区实验小学通过打破学科边界、激活社会资源、凝聚家校合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认知自我、对话世界、传承文化的纽带。我们始终坚信:当教育跳出围墙,语文便成了滋养生命的江河;当家校社共绘同心圆,育人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片生态育人的沃土上,每一粒种子都在向着更辽阔的天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