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 高中

以科创赋能教育,青岛六十八中开启学生升学与发展的多元通道

2025-05-12 13:44

摘要:在信息化与创新驱动的时代浪潮下,青岛第六十八中学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成长”为核心理念,不仅实现了高考成绩的稳步提升,更在科创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在信息化与创新驱动的时代浪潮下,青岛第六十八中学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成长”为核心理念,不仅实现了高考成绩的稳步提升,更在科创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学校在科创教育研究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累计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高水平省市级课题6项,高质量建设青岛市精品课程2门,更以创新性教学实践斩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形成“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教研生态,不仅塑造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成为新时代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范本。

科技社团与高校联动:构建“学业+科创”双驱动生态

青岛六十八中的科技教育以硬件设施与课程体系为基石,联合高校资源构建起立体化培养平台。学校斥资260万元打造的900平方米科技实验室集群,涵盖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六大功能区,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科创环境。

在此背景下,20余个科技社团应运而生。据了解,学校社团发展已逾十年,近年来,为响应科技强国政策的号召,学校更着力于打造高水平的科技社团,从校内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作为科技社团的负责人,同时,依靠青岛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的丰厚资源,学校也会定期邀请高校教师来校开办讲座、为六十八中的科技教育和社团发展提出相应建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创竞赛。青岛六十八中教务处主任石少伟介绍,学校为有意参与竞赛的学生提供报名渠道,从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拔出代表参赛的学生,由指导老师陪同统一前往外省市进行参赛。

从面向全员的科普讲座,到以兴趣为导向的社团活动,最终通过国家级赛事锤炼精英团队,多年以来,青岛六十八中逐渐形成“普及—特长—竞赛”三级课程体系。此外,依靠青岛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的丰厚资源,多次引入高校教授担任科技辅导员,例如,青岛科技大学王飞教授被聘为科学副校长,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前沿课题,这种“中学—高校”贯通式培养,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即接触科研思维,为冲击顶尖赛事奠定基础。

科创实践赋能升学与择业:从赛场到人生的多维跃升

在青岛六十八中,科创竞赛不仅是能力的试金石,更为学生开辟了升学与发展的“快车道”。在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中,青岛六十八中学生凭借科创奖项屡获青睐。

在高中阶段开启科创的启蒙,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据青岛六十八中激光切割社团指导教师张培喜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学生在社团期间接触过AutoCAD软件,并学习通过这类设计零件并完成组装掌握从理论到落地的完整创新链。不少毕业生在升入高校后曾向他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AutoCAD相关课程时上手会更快,在同班学生中有显著优势。还有曾有学生因为参与科创社团和科技竞赛,培养了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后来在升入军校之后,因为在高中时期打下的基础,在电报和信息技术领域都有受益。此外,人工智能社团成员在编程实践中积累项目经验,为进入计算机、工程等领域铺路。这种素养使学生在大学乃至职场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获得用人企业和相关单位的青睐。

学科融合与贯通培养:打造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青岛样本”

青岛六十八中的成功,源于“学科教育为根,科创实践为翼”的深度融合。学校将科创元素嵌入数学、物理等学科课程:物理课用水火箭探究力学原理,生物课以泡菜发酵揭示微生物奥秘,地理社团通过校园测绘实践GIS技术。

这种“学科周”活动打破传统边界,使知识从课本走向实践,进一步放大了教育效能。

青岛六十八中以十年坚守,证明了科技教育与学业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通过硬件筑基、课程创新、资源整合,学校成功将“创新育人”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未来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更在时代浪潮中诠释了“让每个孩子成为发光体”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