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十四中化学教师王亚男:以爱为帆,做教育的“斜杠青年”
摘要:从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到学科组长,从普通教师到教务处副主任,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化学教师王亚男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教育生涯的“破茧成蝶”。
“斜杠青年”是王亚男对自己的评价,“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意思是拥有多重身份的人,王亚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从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到学科组长,从普通教师到教务处副主任,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化学教师王亚男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教育生涯的“破茧成蝶”。自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敢闯敢拼的实践精神,在化学教学、班级管理、学科建设等领域不断突破,成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
不断汲取,自我提升
“走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就没有那么难。”这是王亚男常挂在嘴边的话。初入职场时,青岛44中副校长马永涛叮嘱她说,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工作规划,三年、五年乃至十年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
那时,她便定下了目标: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追求突破。凭借这股韧劲,她迅速成长:入职第三年,她便以出色的教学技能,一举夺得市北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并在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22年,王亚男迎来了又一个高峰。她开设了市北区公开课,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广泛赞誉。并以核心命题人的身份,拿下市北区义务教育学科命题大赛特等奖和青岛市义务教育学科命题大赛二等奖;作为班主任,她同样表现出色,同年获得市北区主题班会课设计二等奖,展现了她在班级管理方面的深厚功底。
2023年,王亚男被任命为化学学科组长,肩负起引领团队发展的重任。在她的带领下,化学组被评为市北区优秀教研(集备)组。到了2024年,王亚男不仅获得了山东省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奖,还在市北区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说课)能力大赛中荣获化学学科一等奖,更开设了青岛市公开课,成功立项市北区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专项课题……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自己的高度要求——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谈及自己的教学生涯,王亚男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是我不断汲取养分、充实自我的两年;第三年至第五年,则是我最为‘斜杠’的三年,我身兼班主任、化学组组长以及学校中层干部数职,忙碌而充实;而如今,五年后的我,已步入沉淀与突破的阶段,更加注重自我提升与创新发展。”
作为一位“斜杠青年”,王亚男在多重身份间游刃有余,将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她表示:“平衡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分清主次、智慧取舍。”
创新教学,学科引领
在成为化学组组长后,王亚男便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教学革新。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她用水果分子组成化学分子模型,让同学们体验更加真实的微观世界。
走进王亚男的课堂,欢呼声此起彼伏,那是同学们在又一次成功制作出新颖化学模型后的由衷喜悦。在这里,同学们一起制作净水器、制氧机等实用装置,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手中鲜活的作品,在实践中深化对化学原理与化学反应的理解。
王亚男常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三学习虽然紧张,但只有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化学的魅力。”在她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化学学科趣味寒假作业。具备美术天赋的同学,挥动画笔,将化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漫画之中;文采斐然的同学,则编起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先通后点防爆炸,先熄后停防氧化……”让化学知识在韵律中深入人心;更有胆大心细、勇于实践的刘沛松同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化学知识自制鞭炮,这一富有创意的拓展作业,在整个市北区都出了名。不仅如此,王亚男还积极寻求跨学科合作,与物理组共同设计并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航天金属回收”等项目式学习。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学习成为融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实践。
为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王亚男积极策划学科周活动;同时,采用分层检测的方式,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学校化学成绩及格率在短短三年间增长了35%,从全区末位一跃攀升至中上游水平,学生自招录取率也显著提高。更有李柠珊等一批优秀学子,更是凭借接近满分的优异化学成绩,成功叩开优秀高中的大门。
以心换心,护航成长
“疯狂学!痛快玩!”这六个字,是王亚男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激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她常自掏腰包,挑选各类小礼物作为奖励。她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计划本,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习有意义、有方向。
在王亚男眼中,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是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黄金契机。在运动会筹备阶段,她便带着全班同学全身心投入其中,别出心裁地设计班级口号,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赛场上,她就变成了啦啦队长,为同学们的每一次冲刺加油鼓劲,也为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点赞,她所带的班级,连年在运动会中获得团体一等奖的成就,班级凝聚力空前高涨。
作为班主任,王亚男老师始终坚信“教育者的态度决定了受教育者的高度。”曾经,班级里有个性格顽劣的男生,甚至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将王亚男的手机号码贴在男厕所的墙上。面对如此恶劣的行径,王亚男没有一味地惩罚,而是第一时间与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了深入沟通,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式,用理解和包容感化学生。
在学校运动会上,王亚男不计前嫌,带领全班同学为这位同学加油助威,并让他作为班级代表去主席台上领奖。回到班级后,男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声泪俱下地向王亚男道歉。从那以后,这个男生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在课堂上,他交头接耳、昏昏欲睡的频次变少了,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频率变高了。曾经那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逐渐成为班级里的积极分子。此外,王亚男还曾化解学生间的校园欺凌危机,通过家校深度沟通和心理疏导,让一度想退学的孩子重拾信心。
王亚男表示:“初三只有短短一年,我不奢求孩子们能在这一年内彻底改变一生,但我衷心希望,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向好向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学校赋能,托举成长
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青岛44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训活动,为青年教师们搭建起成长的桥梁。
“学校尊重教师发展节奏,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王亚男老师介绍道,在青岛44中,新人教师入职后需经过两年的沉淀与积累,对教学工作有了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后,才可以担任班主任职务。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学科师傅和班主任师傅,学科师傅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班主任师傅则在班级管理、学生沟通等方面传授宝贵经验,让教师在专业成长和管理能力上实现双重进步。
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干”,创新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在这里,青年教师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论坛每周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们畅所欲言,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探讨遇到的难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交流不仅滋润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整个教师团队更加团结、更有活力。
“学校对于我们青年教师的信任是无条件的。”王亚男老师回忆起自己初入职时的情景,在她入职的第二个月,学校就给了她外出学习的宝贵机会,让她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此外,校本课程培训和TED演讲等项目,学校也放心地交给青年教师去负责,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如今,学校里人才辈出,有从44中毕业又毅然回到母校任教的物理教师陈艺洁;有在王亚男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优秀班主任的徒弟殷瑞祥;还有众多不断奋进、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他们如同初升的朝阳,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青岛44中90后青年教师占比达到22%,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挑起了学校发展的大梁。在王亚男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担当与情怀。她用行动证明: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以责任与爱为底色的探索。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教育的宽度与深度,引领着更多的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