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从“标准件”到“定制化” 是基础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2025-04-11 14:36 人民教育

摘要:当接受过高等教育、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70后、80后、90后成为家长主体,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代际更迭带来的教育观念变迁,更源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教育系统唯有主动打破旧有的“标准化生产”思维,才能真正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元期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当接受过高等教育、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70后、80后、90后成为家长主体,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代际更迭带来的教育观念变迁,更源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教育系统唯有主动打破旧有的“标准化生产”思维,才能真正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元期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当前家长群体的结构性变化正重构教育生态。当代家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呈现结构性优化特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已达15.47%,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这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家长,既深刻理解知识的力量,也清楚了解传统教育的局限。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取代经验传承,对个性化发展的追求超越分数崇拜,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

这种代际转换正在重塑家校关系,当家长开始用专业眼光审视学校的课程设置,用数据思维分析教学效果,简单的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尽管部分家长的行为也有“功利化”现象,但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主动研究教育政策,尝试建立系统的教育规划,积极与学校沟通交流。教育正在从学校的“独角戏”转变为家校共育的“交响乐”。

家长群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推动着教育供给体系改革。部分家庭关注孩子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视综合素质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部分家庭则期盼优质教育资源公平获取以及孩子就业质量提升。家长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也从“教学水平”扩展到能“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和深度教学。所有这一切,都在呼唤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当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期望越来越多元化,学校就不能在培养“标准件”的阶段停滞不前。

顺应教育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需构建“可选择的优质教育”新范式。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弹性的教育供给体系。“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课程重构可以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现在已有许多地区学校在探索实践,深圳市罗湖区螺岭教育集团仙桐实验小学打造“课程超市”,将国家课程分解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组合“知识套餐”;上海推行“学分银行”制度,通过跨校选课、在线学习等方式打破资源壁垒。

技术赋能为教育转型提供了新可能。人工智能辅助的学情诊断系统,使教师能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体验优质教学资源带来的全新学习感受;云技术支撑的学习档案,则为多元评价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些创新为传统教育注入了适应新时代的活力。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也同样重要。学校与家长的深度协同既可以缓解家校矛盾,更能够增强育人合力。学校可以制定“教育合伙人”计划,通过家长智库、课程共建、监督委员会等形式,将家长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教育资源。

当前,基础教育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的十字路口。当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变革就要以更大的勇气打破路径依赖,用制度创新释放学校活力,用技术变革探索教育可能,用协同共治凝聚育人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合的教育,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人生的明灯。

(作者系宿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许子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