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老师们,今天,怎么延续“家访”好传统?

2025-04-09 12:58

摘要:家访,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好经验和好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家校联结的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还要不要家访?如何让家访效果更好?

家访,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好经验和好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家校联结的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还要不要家访?如何让家访效果更好?

中国教育报邀请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就“家访”问题发表了看法和建议,小编进行了摘编,一起来看——

观点篇——教师有话说

1、如何突破“家访遇冷”困境

首先,打破单一模式。除了传统的入户家访,教师还可以“反向家访”,邀请家长来学校,或者双方约定好合适的时间,去学生家附近的咖啡馆、公园等公共场所。

其次,加强沟通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提前与家长预约家访时间,并询问家长是否有顾虑。在沟通中,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和关心。

再次,创新沟通机制。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以及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信息。同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困惑,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2、如何在家访中实现家校间双向的“唤醒”与“共情”

一是在角色转换中建立信任。当老师转换角色、多一些换位思考时,更容易收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二是在场域延伸中走近彼此。教师在家访中要善于从家庭环境、成员互动等细节中发现问题,尽量营造一种安全、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和家长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三是在语言重塑中平等交流。教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家长平等交流,语言要具体、接地气,要让家长和学生易于接受,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沟通更真实、有效地发生。

3、教师在有效的家访中应承担什么角色

观察——教师要成为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家居细节中的教育线索。

诊断——教师要担任专业的分析师,将碎片信息整合成教育图谱。

开方——教师要化身智慧的策划师,提供定制化的成长方案。

举措篇——各地有创新

4、有哪些新颖的家校沟通模式值得借鉴

“教育观察式”

杭州某校的教师团队通过首次家访绘制出“家庭文化生态图”,三个月后追踪教育要素变动,学期末再形成学生的动态成长档案。这种深度参与式观察,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其背后原因,以及学生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家校共育工作坊”

东莞某校的教师邀请家长用黏土塑造心中的教育图景,用角色扮演重现亲子冲突场景。当一位父亲在扮演孩子时突然哽咽,“原来我每次摔门而去时,孩子的心里是这样害怕”,教育的共情真正在场域中流动起来。

“家庭微课程”

上海某校的教师作为家庭文化的研究者,记录祖辈讲述的移民故事,整理家庭中的父亲修理摩托车的工序图,将这些生活智慧转化为教学资源。当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被看见、被尊重,真正的家校联结建立起来时,真正的教育公平也开始生根发芽。

5、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构建新型家访体系

技术维度:现实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北京市朝阳区开展“VR全景家访”,通过360度摄像设备记录学生生活空间,教师可在约定时段远程观察其学习环境,既保留场景感知功能,又规避隐私侵犯风险。

内容维度:从“问题导向”转向“成长叙事”

上海市静安区推行“教育画像”项目,通过AI分析生成学生多维发展报告,使家访对话聚焦于潜能开发而非问题纠错。杭州某小学采用“家访菜单”模式,提供学业规划、心理辅导、亲子关系等十余个专题模块,家长可自主选择会谈主题,实现精准化服务。

关系维度重构平等对话机制

成都七中实施“三方会谈”制度,引入学生作为家访主体,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的等边三角形对话结构。——刘斌(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三圣乡樱桃小学教师)

建议篇——专家有思考

6、教师在家访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加”:增加情感与信任

每次家访前,教师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兴趣特长等,以便在交流中有的放矢。

“减”:减少形式与负担

教师应当让家访回归真诚对话的本质,摒弃形式主义的要求。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理或姿态。如果遇到家长对学校有误解,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坦诚沟通。

“乘”:发挥乘法效应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另外,教师在智能化时代要融合科技手段,提高家访时的效率。

“除”:祛除功利与焦虑

教师应当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理念引导家长树立长远的成长型思维,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其潜在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