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县路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 “解决问题式”环保教育理念浸润童心
摘要:德县路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宣讲活动,通过“理论+实践”“校园+家庭”的创新模式,在无形之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播撒进少年儿童心田。
青报教育在线讯 3月31日,德县路小学二年级五班开启了一堂别样的实践课,市南区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员王征,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的垃圾分类课。这场由市南区城市管理局组织、由家校共同推进的环保主题宣讲课,围绕“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得到了学生老师的一致好评。这种通过“理论+实践”“校园+家庭”的创新模式,在无形之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播撒进少年儿童心田。
“大家看,这个属于什么垃圾呀?”课堂上,宣讲员王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重新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物品,并向他们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大家可以想想,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如果我们将这些垃圾中的一部分变废为宝,又将产生多大的价值”。
在课堂上,王征向同学们展示了目前正在如今新颖的垃圾回收“黑科技”,比如智能分拣、智能回收物箱等,这极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最后,王征还带领孩子们做起了手工垃圾桶,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强化对于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的知识重点。参加本次宣讲课程的二年级五班学生任岚一告诉记者,这节课让她掌握了过去不曾了解的生活常识,“比如有的药片、维生素、盐水瓶之类的,之前我都是把它丢进有害垃圾桶,今天我知道了,有些药品是可以丢到可回收垃圾桶里的”。
在活动期间,记者注意到,校园内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这正是德县路小学垃圾分类知识实践化的体现之一。德县路小学家长代表、二年级五班的杨籽青同学家长告诉记者,学校经常开展这类垃圾分类主题课程,不仅扩充了学生们的知识库,也让学生们让环保的理念深植于学生心间,“有时候,与其说是我们监督、教导孩子,更多是孩子监督我们、教我们。现在在家里,她有一个自己准备的、贴好标签的小垃圾桶,她经常提醒我们,(废旧)电池一定要放在这里才行”。
青岛德县路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孙达勋告诉记者,德县路小学依托“明德·家”教育理念,多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依托教联体建设,推进课程融合,通过不同的主题的项目,让课程与生活链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我们希望以活动为媒介,帮学生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在主题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中,涉猎专业知识,融汇学习技能,促进生活应用;使学生不断丰富对社会的了解,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生存能力。”
青报教育在线 杨雅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