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那山,那海,那学校
摘要:恰逢上清路小学建校60周年之际,青报教育在线发起“学校回忆录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他们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师生情、同窗情……以笔寄情,以墨留芳,向学校60周年校庆献礼。青报教育在线将这些投稿进行整理编辑,特推出【见字如面】系列报道。
编者按:恰逢上清路小学建校60周年之际,青报教育在线发起“学校回忆录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他们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师生情、同窗情……以笔寄情,以墨留芳,向学校60周年校庆献礼。青报教育在线将这些投稿进行整理编辑,特推出【见字如面】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温情动人的文字,共同追忆上清路小学60年的光辉历程。
校友简介
李良君,1954年12月9日出生于青岛市台东区,1969年上清路小学小学毕业,1971年初中毕业,1972年分配青岛港务局,1976年调北京交通部工作,2014年退休。
那山,那海,那学校
青岛多山。如果没有后来人为地开垦,那些山本来是连成片的。人来了,到处盖房子修马路。许多路顺山势起伏,许多房子依山而立。到后来,混凝土建筑连成了片。
青岛靠海。海滨美名世人皆知。
离我家最近的那山俗称"碉堡山"。山下那学校就是青岛上清路小学。
上学之前我就在那山上出没,练拳和游戏。8岁上学二年级时从台东六路小学转入了刚刚落成的上清路小学。那山更像是那学校的"后花园"了。
上清路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说她美丽不是说她那极其普通的三层黄颜色建筑的外形,是说她的地形。一边与山林接壤,大树参天为学校遮荫;一边伫立于山沟之侧,一条山溪从其下潺潺流过,溪中散落着鹅卵石,不少家住沟溪对面的同学每天踩过鹅卵石沿着石阶上到学校。真一番城中的山间野趣。
1963年,我们应该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入校时大楼的外围还在建设中,到处坑坑洼洼,好多地方还架着桥板;硕大的操场还在填埋整修。我们经常要参加的一件事是建校劳动。大同学们抡锹抬土重体力,我们低年级只能在老师带领下一人背一个书包到海边去背沙,像极了蚂蚁搬家。我的第一次作文就是写的这件事:"清晨,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眼瞅着,学校一天比一天更像个学校。
每年清明我们都要去湛山烈士陵园扫墓,每年那里都是一片人海。每次去都要搞一些活动,举行新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每次去都要唱一首歌:"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少先队员扫墓来。"不管多少年过去,一吟唱起这首歌的旋律,就总能勾起沉在心底的少时情怀。
每到夏天,去海滨浴场洗海澡是我们必不可少也是最期盼的集体活动和自选活动。每到活动日提着网兜装着泳裤邀约结伴成群翻山越墙穿过中山公园、汇泉广场奔向海水浴场,见到大海就像见到亲娘,一个猛子扎进她的怀抱,那份清爽惬意无以言表!我们在海里追逐嬉戏,游泳无师自通。我们从来不进更衣室,就在沙滩上脱下穿上,为了方便脱下,把泳裤的一侧剪开改用绳扣系着。游完也几乎不冲水,因为没钱冲水,就带着一身海水留下的盐渍回家。回家的路上饥肠辘辘,采"串红"的花心和一种俗称"胖娃娃"的小野果当点心。一个夏天下来同学之间会互相比着,你洗了几次?我洗了几次。有同学曾在"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作文里写道:"海水很凉,我们都被冻得鼻青脸肿"。遭到老师的差评,成为同学间的趣谈。
秋冬天,我们要去山上打树种。漫山遍野的槐树,春天时的槐花都变成了树种,我们举着长长的竹竿,竿头上绑着铁钩,把一串串的树种撸下来,装进口袋运回学校。据说那东西有单位收购。学校的冬天很难熬,没有暖气,每个教室安一个火炉,角落里堆着木柴和煤块。值日生的重要职责是每天早早到校生炉子。炉火经常的不旺,离火炉远的同学写字要带着半截手套。好在时间不会长,最冷的时候学校就放寒假了。
那时候班级多教室少,我们半天上课,半天自习。自习以学习小组为主,四五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找个同学家一块儿做作业。我家并不宽敞,可经常召集小组在我家学习。下午四点,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小喇叭",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有时候父亲上夜班白天在家睡觉,把父亲请起来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学习完了去爬山,去玩球,去捉迷藏。小学同学的名字已经记不全,大部分的印象已经模糊。但是牛禧龙的仗义,王爱惠的聪慧,徐义亮的巧手,王志青的幽默,吕明忠的文才,董建国的调皮,孙波的才气,曹苏文的沉稳,江芝花的善良,杨平的耿直还是印象清晰挥之不去。
我喜欢作文,时有作文被宋金润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宣读。因此宋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宋老师。宋老师高高的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浑身散发着激情和活力。他写一手好字,板书遒劲有力,很像他的个性。他很严厉,批评同学常常会涨红了脸升级到训斥。他板书的时候听到课堂下有人私语,他会停止书写,略作判断,猛一转身将手中的粉笔头准确地飞向私语者。他的经典一幕是在评述某同学时奋笔疾书,口中念念有词"自大一点念个臭!"在点那个"臭"的最后一点时,粉笔重重地摁在黑板上"个崩"一声断了。
宋老师的文和字,影响了我的一生。毕业后去工厂,去北京,所走的每一步都有赖于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得益于宋老师的教诲。
宋老师之后我们又换了几任班主任,漂亮的孙韵梅老师,略显古板但口才极好的范广珍老师,神态、说话很像电影明星冯喆的李祖让老师。如今老师们都老了,可在我们心里他们永远年轻!
时任校长毕澄之,额头上的皱纹很深,很少笑脸,眼睛瞪圆了有点吓人。一个严肃、较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校园和走道里总是能看到他不算挺拔但很坚韧的身影,他不说话,就是那样盯着我们看,似在看有什么问题,看得我们心里发毛。他也的确经常看出问题。一次训斥几个没有及时进教室上课还在跳绳的同学:"上课铃声响了两遍了,你们还在那里跳起跳、跳起跳!"他的胶东口音很有喜感,所以我记忆至今。
今天的那山,已经全封闭成了"榉林山公园";山上的碉堡早就换成了电视塔,上山的路都整修了,大路硬化了,小路修成了石阶,几十年前的痕迹几无所剩。上清路小学的原始美丽已淹没在各种建筑之间。去年回青岛照旧上清路上走一遭,朝圣般看看我的母校。熟悉且陌生。无限感慨,无比留恋。
60年过去,一切都在改变。只有那海还是辽阔大海,那山还是无敌青山,那学校,上清路小学,永远是伴随我们今生的人生圣殿!
写于 2017年6月26日
修改于2023年3月21日
作者:李良君
上清路小学六十周年校庆持续征文进行中……(点击查看征稿要求)
征稿方式:
邮箱:sqlxxzj@126.com
电话:13361276606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上清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