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生: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 努力开创课程育人新局面
摘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为主要抓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充分领会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内涵、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开创课程育人新局面、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
课程是教育发展、学校育人的蓝图,只有依照蓝图描绘的基本路径,正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才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发展。2022年4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要求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各地和学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在充分继承以往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为主要抓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充分领会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内涵、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开创课程育人新局面、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
一、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
1. 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基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等作了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核心和统领作用。它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规定了人才培育规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育质量。
义务教育新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和国防、生命安全、法治、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教育作了系统设计和科学安排,增强了课程铸魂育人功能。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课程应着力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中央“双减”要求,精选、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多门课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及时反映了时代要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艺术课程设置,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发展艺术特长;注重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强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增强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新课程方案与标准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还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同时增加教学和考试评价案例,对“怎么教”进行具体指导,强化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新课程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我们绘制了学校育人蓝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深远的大事,对推动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2.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面临诸多挑战
义务教育新课程既对21世纪首个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了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在课程结构、总课时安排等方面基本保持不变,确保了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又落实了中央新部署,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时代新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义务教育新课程多数课程的名称没有变化,但是育人价值定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教师从教知识走向通过知识去育人,强化素养导向和育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引导学生从“会做题”到“会做事”,通过学习理解学科的本质。多数学科具体内容没有变化,但组织结构、呈现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注重按学生学习和发展逻辑重新架构课程内容,用大观念、大主题或大任务等整合课程内容,强化了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对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课程标准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实现“教-学-评”有机衔接,对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对教师培养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等专业支持,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以及课程教材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例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列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124项。这些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的观察、实验、记录、测量、制作、调查等,离不开一定的设施设备,更离不开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某些学科如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的缺乏,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的不足,将严重制约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
二、全面推介新课程,奠定课程实施基础
义务教育新课程颁布后,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相关工作,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1. 多渠道开展宣传解读
2022年4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课程修订基本情况和审议审查情况,并推出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以更好引导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各级各类党报党刊,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对于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宣传与解读有效提升了基层一线教师的基本认识,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以“主题、项目、任务”等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定标尺,增加教学、评价案例等新特点新内涵对提升教育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轻负高质发展。
2. 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
为推动义务教育新课程落地实施,教育部组织动员近300位修订专家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研人员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国家级示范培训课程包括通识培训和科目培训两部分,通识培训以解读落实中央对义务教育新要求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总体考虑、主要变化及课程实施要求等为重点,全员必修;科目培训覆盖16个课程标准,以分科解读课程修订理念思路、主要变化及相关考虑,如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等为重点,相应科目教师、教研员必修。
2022年7月至9月,国家级示范培训课程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平台上线81节,超过700万人观看了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课程,点击量达到1亿次,超过97%的评价者给予“五星”好评,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指导制定省级实施办法
围绕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制定,教育部专门组织研究提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编制要点》,指导各省级单位坚持育人为本、因地制宜、循证决策、统筹协同等原则,对本地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展现亮点,体现方向性、系统性、规范性、操作性和适宜性。如山东省教育厅依托省级专业组织,选调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校长等,成立实施办法编制团队,先期开展理论研究、国内外比较分析和实地调研,先后6次召开专题研讨、论证会议,教育行政部门、校长、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80人次参加,形成了适用于“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的实施办法。
目前北京、辽宁、湖南等省(市)已印发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其他省(区、市)也在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4. 规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积累了课程育人经验,但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价值定位、课时安排等做了规定。
从高质量实施的要求出发,教育部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研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文件,以进一步强化课程管理,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三、深入实施新课程,开创课程育人新局面
课程是蓝图,关键在实施。下一步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要在进一步提高站位和凝聚共识,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促进有效转化和守正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1. 提高站位看课程
课程是学校育人蓝图,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具有方向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统领性,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龙头,为教材编写审查、教学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考试评价等提供了直接依据和具体遵循;具有规范性,规定了教学基本要求,既为“学什么”定范围,也为“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定标尺,还为“怎么学”定原则,为课程实施定下了基本规矩。
我们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课程,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对育人要求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仅包括教育内容,还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对教育过程与评价的要求,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校长和教师的视野要宽、眼光要远,不只是研究教材,更要首先研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育人的方向与要求。
2. 融会贯通学课程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借鉴成果,集中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是一份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着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改革的方向。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引入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新概念,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新要求。校长和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做。要了解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总体精神、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内涵和要求,把握课程的本质。要全面系统地学,深入思考地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3. 守正创新践行课程
首先要传承。实施新课程,要将历经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坚持好、继承好、完善好。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不是推倒重来、否定过去,而是充分继承了我国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有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如加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等,凝结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
其次要创新。课程是蓝图,要变成现实,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勇于担当地开展实践。校长、教师等要重视研究,将实施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当作砥砺前行的磨刀石,把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用科学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最后要实践。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要注重建立改革推进机制,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立课程改革试点项目,整合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基于实践探索开展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与推广,不断激发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交流推广机制,通过现场会、交流会、专题会等形式,借鉴推广典型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健全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加强课程实施过程跟进指导。
(本文作者田慧生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